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北京时间10月6日起,2025年诺贝尔奖“开奖周”正式拉开帷幕,六大奖项结果将陆续揭晓。打头阵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已于今日公布,由三位免疫学家分享殊荣,而物理学奖、化学奖等结果将紧随其后。这一跨越124年的科学盛事,再次将全球目光聚焦于人类智慧的巅峰对决。
自1901年首次颁奖以来,诺贝尔奖已颁发627次,奖励了千余位个人与组织。
不变的是奖章背面依旧镌刻着“新发现使生命更美好”的拉丁文格言,变化的是奖金数额已随基金会的资产增值水涨船高——自2023年起,单项奖金增至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836万元),创下历史纪录。
背后是诺贝尔基金会近百年的理财智慧:初始3100万瑞典克朗的遗产,通过投资已滚雪球至超61亿瑞典克朗,增值近200倍。
然而,诺奖的“乌龙史”亦折射其人性化一面。如物理学家诺曼·拉姆西获奖时,委员会曾误拨电话给同名经济学家,闹出“找错人”的尴尬。
今年诺奖的最大看点之一,是华人科学家的突围潜力。尽管生理学或医学奖由布伦科等人斩获,但美籍华裔科学家陈志坚因发现cGAS-STING信号通路,此前已包揽“拉斯克奖”等三大诺奖风向标,被视为热门候选人。
化学奖领域,中科院院士张涛因单原子催化技术入选“引文桂冠奖”,成为首位登上预测榜单的内地科学家。
文学奖方面,作家残雪连续三年领跑赔率榜,其作品中的先锋性与人文关怀与国际评奖趋势契合。这些信号表明,中国力量正从“陪跑”向“破局”悄然转变。
诺奖光环背后,亦不乏遗憾与争议。历史上,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32次被提名却始终未获奖;DNA双螺旋结构的验证者罗莎琳·富兰克林因早逝而错失殊荣。
这些“诺奖之伤”提醒我们,科学探索的價值并非仅由奖项定义。如今,诺奖更倾向于奖励经时间沉淀的成果——例如2023年mRNA疫苗获奖时,相关技术已酝酿数十年。
这也引发思考:在追求“即时回报”的当下,社会应如何为需要长期投入的基础研究保留耐心与空间?
文章最后,若诺贝尔奖今日增设“人工智能贡献奖”,你认为谁应成为首位得主?是技术先驱还是伦理规范推动者?
(本文综合自诺贝尔奖官网、凤凰网、腾讯新闻等公开报道)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