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在餐厅花大价钱点了道“现炒招牌菜”,结果菜端上来热乎得蹊跷,口感还透着股“罐头味儿”。
最近罗永浩和西贝的一场骂战,把藏在咱们餐桌下的这个问题彻底摆到了台面上。
9月10日,罗永浩一条微博直接把西贝送上热搜:
“好久没吃西贝,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太恶心了!”
他不光吐槽,还呼吁国家立法强制商家标注预制菜。
西贝老板贾国龙立马炸了锅,说一定要起诉罗永浩,为了自证清白,西贝从9月12日起开放全国所有门店后厨,让消费者随便参观,甚至推出“罗永浩同款菜单”,不好吃不要钱。
这场风波直接让西贝一天少赚两三百万,连力挺西贝的胖东来老板于东来都悄悄删了相关言论。
其实双方吵的根本不是一回事,按2024年六部委的规定,预制菜是“工业化做好的熟菜,加热就能吃”,比如超市卖的料理包;而西贝说的“预加工”是切好的生肉、洗好的蔬菜,这些还得在店里现炒。
可普通消费者哪懂这些专业区分?大家只知道:花了现做菜的钱,就想吃到锅气十足的现炒味道。
这场争议能闹这么大,说到底是大家对预制菜早就积了一肚子火。
江苏省消保委的调查显示,78.1%的消费者在外吃饭时,根本不知道自己吃的是预制菜;更有62.8%的人遇到过预制菜冒充现做菜的情况。
消费者为啥对预制菜“谈虎色变”?第一个坎是“知情权被剥夺”,你想想,去高档餐厅点道几百块的硬菜,结果是微波炉热的预制菜,换谁不生气?
罗永浩就说得很实在:“就算预制菜卫生,正规罐头也卫生,你想去饭馆吃罐头吗?”大家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只是不想“被蒙在鼓里”消费。
第二个坎是“价格太离谱”,调研显示,超过95%的人能接受的预制菜价格上限是50元,但很多餐厅把预制菜卖出了现做菜的价钱。
西贝的客单价不低,难怪罗永浩吐槽“贵得恶心”,消费者不傻,花几十块买份加热就能吃的预制菜,总觉得亏得慌。
第三个坎是“品质没保障”,被称为“预制菜第一股”的味知香,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24.46%,就是因为大家觉得预制菜“没锅气”“营养差”。
很多人担心预制菜的原料不新鲜,添加剂多,尤其是给孩子吃的时候,总怕不放心。
更让人无奈的是,现在预制菜连统一标准都没有,同样是中央厨房出来的菜,这家叫“预制菜”,那家叫“预加工”,消费者根本分不清。
就像西贝说自己用的是预加工原料,可普通人眼里,只要不是从零开始做的都算“预制”,这种认知差距直接催生了信任危机。
其实预制菜本身不是洪水猛兽,中央厨房统一加工能保证卫生,还能提高出餐速度,本来是好事,但为啥大家就是不买账?
关键还是“透明”二字,六部委早就发文,鼓励商家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可“鼓励”不是“强制”,很多商家就揣着明白装糊涂。
反观日本,预制菜有严格国标,从原料到加工全程可追溯,消费者吃得明明白白,行业反而做得很大。
西贝开放后厨的做法值得点赞,但光靠一家企业不够,最好的办法就是像罗永浩呼吁的那样,立法强制标注。
不管是预制菜还是预加工,菜单上写清楚“加热即食”或“现场烹饪”,让消费者自己选,毕竟有人图方便能接受预制菜,有人就想吃现炒的锅气,各取所需才公平。
现在国家卫健委已经在制定预制菜国标,未来餐饮门店用没用预制菜,可能都得强制公示了。
到那时候,咱们在外吃饭不用再猜来猜去,点单前清清楚楚,吃得才安心。
更新时间:2025-09-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