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贵州,一场文创盛宴正酣。在贵州省贵阳市“黔礼手信”2025多彩贵州旅游商品暨文创设计大赛的现场,苗族纹样的首饰与蜡染文创旅游休闲鞋同台亮相,刺梨果味的饮品与芽茶青梅米酒相映成趣。这场汇聚了全省近3000件商品的赛事,不仅展现了贵州旅游商品的设计巧思,更折射出近年来贵州旅游商品从“粗放代工”到“原创设计+本土制造+重视体验”的蜕变——设计有灵魂、创新有章法、产业链成体系,“贵州造”正以全新姿态被装进游客的行囊。
贵州旅游商品展示 受访者 供图
“今年参赛的商品,终于跳出了‘笔记本+民族纹样’的惯性思维。”在大赛参赛商品展示现场,中国旅游协会旅游商品与装备分会秘书长陈斌拿起一款“苗族隐财指环”,向记者展示指环里面的“小金钱”纹样,“你看,它把苗族银饰工艺与现代首饰审美相结合,还暗合‘钱纹宜向里,财气不外流’的传统吉语,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记者戴上戒指微微弯曲手指,其内侧雕刻的镂空铜钱纹便化为一场风雅的隐喻游戏,给手指也“绘上”了铜钱纹理。
这些参赛商品里,“本土基因”与“创新表达”的碰撞处处可见。金奖商品雀亦·板蓝根防蚊香皂,将贵州药材与非遗蜡染工艺相结合,一皂两用,既是舒缓蚊虫叮咬的香皂,也是天然香氛,还传递出“非遗+健康”的理念;织金苗族水涡纹银镶蜡染系列首饰,突破了传统蜡染局限于服饰的界限,将贵州织金地区苗族对自然水循环的崇拜文化融入首饰设计中,亲民的定价让传统文化变得触手可及。
贵州旅游协会旅游商品发展分会秘书处主任葛彦灵介绍,如今,贵州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的旅游商品,而且种类也越来越丰富。
在展示现场,贵阳市民谢雨池对薯美佳·鲜切薯片、栾里·木姜子植物精油护手霜等商品赞不绝口。“贵州洋芋很出名,这个鲜切薯片就保留了洋芋的纯粹味道,酥脆香甜。木姜子是贵州的传统调味料,没想到成了护手霜的原料。刚刚试涂了一下这个护手霜,很滋润,我要买些送给朋友。现在贵州旅游商品越来越注重运用本土特色和文化,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她的好评也印证了好的旅游商品既要讲好本土故事,也要贴近现代人的生活。
不过,贵州旅游商品的创新仍有突破空间。陈斌坦言:“部分参赛商品还停留在‘传统元素拼接’上,比如简单地把苗绣缝在帆布包上,缺乏对生活场景的深度思考。但总体来看,贵州旅游商品已经从‘卖原料’转向‘卖设计’,这是质的飞跃。”
为了更好地了解贵州旅游商品的创新,葛彦灵推荐记者去贵阳文旅新地标——青云路步行街,看看那里的特色文创。“近年来,青云路步行街在本土非遗文创的发掘和孵化方面很有一套,其丰富的文创店铺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文旅体验。”
走进青云路步行街内青云市集的“七言黔”店铺,货架上的文创商品藏着贵州的“山川与人文”:梵净山鸟类造型的挂件、苗族头饰的冰箱贴……这些出自贵州青蕾吉合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商品,从设计到生产都带着“贵州烙印”。
“你看这款明信片,有一个像刮刮乐一样的涂层,刮开涂层能看到诸如酸汤鱼等特色食物的趣味解说,充满趣味性。”贵州青蕾吉合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丹蕾说:“我们的设计师有本地高校的学生,也有跨专业的‘新贵州人’。”她拿起一款蜡染宠物玩具说,“你看这个蝴蝶妈妈纹样,是我们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的非遗工坊合作,匠人手工绘制的。填充的艾草来自黔东南山区,既符合宠物家人化的消费趋势,又融入了本地资源。”目前,该公司已开发了400余款产品,手工系列均由非遗工坊代工,形成了“本土设计师设计—非遗工坊生产—景区门店销售”的完整链条。
这样的“本土闭环”在贵州越来越常见。在“七言黔”店铺不远处的黔里非遗文创馆里,有不少游客正学着做蜡染。门口的货架上,蜡染台屏等产品则充分显示出“贵州设计+贵州制造”的属性。文创馆运营单位——贵州黔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蒋开雄算了一笔账:“过去我们找沿海省份企业代工,物流和包装成本占售价的50%;现在联合多家本地工厂和非遗工坊生产,成本降了30%,还能随时根据市场反馈调整设计。”目前,该公司已与70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合作,年带动工坊增收超200万元。
传统企业的转型更具说服力。有37年历史的“苗姑娘”辣椒酱品牌,在二代掌门人何云手中焕发新生。“‘苗姑娘’原本是一个传统的辣椒酱生产企业,但随着贵州旅游的兴起,我们看到了旅游商品市场的巨大商机。去年我们在青云路步行街开设了第一家‘苗姑娘手信’品牌伴手礼直营店。我们还开发了以贵州特色农产品为原料的贵州特色旅游食品,比如刺梨桃酥、刺梨蛋卷等。”何云指着货架上的商品说,“这些零食全由贵州代工厂生产,原料来自黔南州的刺梨工厂、梵净山的抹茶基地。”如今,“苗姑娘手信”在贵州省已布局了11家直营店,单店最高月营收可达70万元,秘诀就在于“用本土供应链做透本土味道”。
“上传你的照片,再扫一下这个茶叶外包装上的NFC芯片,就能在手机上看到通过AI生成的你采茶制茶的视频。”在大赛参赛商品展示现场的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旅集团”)展位,工作人员正指导游客利用AI定制一款独属于自己的茶商品。这是贵旅集团新研发的AI赋能非遗体验服务,准备今年陆续布局在全省范围内的“贵客好礼”门店、酒店、民宿和制茶工坊,希望增加这些消费场景的体验服务和旅游商品的附加值。
据了解,贵旅集团已在全省布局了19家“贵客好礼”门店,这些门店里既有刺梨红茶、苗银盲盒等小微文创企业的产品,也有与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联名的“贵州味道”。
贵旅集团还在位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双龙多彩贵州旅游区内的“贵客好礼”门店旁打造了一个酱酒文化体验区(祈愿酒屋)。贵旅集团旗下贵州好物商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中介绍,这里不仅有年轻人喜爱的时尚特调饮品,还有贵州茅台、习酒等知名酱酒。同时,酱酒工艺、闻香体验等酒文化展示区可以让游客充分了解贵州的酱酒文化,企业和个人也能通过酱酒文化AI体验区的小程序进行专属瓶装酒定制。
“国企的责任是搭平台。”赵中说,他们开放AI赋能非遗体验服务系统接口,让小微文创企业能低成本实现“数字人+产品溯源”;联合景区设立“AI赋能非遗体验区”,让游客在购买露营装备前先体验实景使用。目前,“贵客好礼”门店已带动30余家小微文创企业销售额增长超50%。
服务细节里藏着“贵州温度”。贵州文旅数字人黄小西是基于贵州旅游行业大模型打造的AI智能体。围绕黄小西形象搭建的黄小西mart青云市集店也希望给游客打造一个融合“文创赏玩、味觉体验、非遗手作”的多元创意休憩空间。店长何梦瑶说:“在这里,你可以体验黄小西酱香鸡尾酒,也可以购买多彩黄小西民族娃娃等文创商品。另外,我们也会举办多种线下活动,让游客通过黄小西了解贵州、爱上贵州。”
在“苗姑娘手信”青云路旗舰店,淡季6人、旺季15人的营销团队为游客提供全流程服务:店员既能介绍产品的溯源,也能讲解梵净山抹茶历史等文化,还有快递服务应对游客不方便携带商品的需求。“我们会通过举办线下活动,让大家了解‘苗姑娘手信’的产品和贵州的人文自然。如今,我们的商品复购率达35%,靠的就是这些‘超预期服务’。”何云说。
从黔里文化的非遗课堂,到“贵客好礼”的酱酒文化体验区,再到“苗姑娘手信”的产品和贵州文化讲解服务,贵州旅游商品正从“货架上的物件”变成“可体验的文化”。正如蒋开雄所说:“游客带走的不只是一件商品,更是一段关于贵州的鲜活记忆。”(作者:中国旅游报记者 王诗培;编辑:杨硕)
更新时间:2025-07-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