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代表A股的中证全指上涨+0.63%,代表港股的恒生指数上涨+1.29%,代表美股的标普500指数下跌-1.63%。
很多人会困惑:明明央行放了不少钱,可日常买东西没觉得贵,反而有些东西更便宜了,特别是房产、汽车等大类,手里的钱好像购买力更强了。
这事儿不光我们有,欧美日发达国家在特定阶段也有类似经历。
先说说我们的情况。这些年央行确实释放了不少流动性,但钱没能有效撬动消费,经历过房产周期,大家消费意愿越来越谨慎,更愿意把钱存起来,消费市场始终热不起来;而国内的生产能力并未缩减,衣服、家电、日用品甚至房产、汽车等大宗品类,供应都十分充足,早已处于“产能过剩”状态。
一边是消费端“买得少”,一边是生产端“供得多”,供需失衡下,商家只能靠降价促销,物价自然涨不起来甚至往下走,手里的钱也就显得更经花。
对比日本当年,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为了拉动经济,央行一直在“撒钱”,利率降到快接近0,还搞了好几轮量化宽松,货币超发规模在全球都算多的。但这些钱同样没钻进消费和实体经济。老百姓经历过房产泡沫破裂,手里的钱不敢随便花;企业经营下滑,自然不敢投资扩张,大量资金要么躺在银行,要么在金融体系打转。加上日本工厂能造的东西本来就多,买的人少了,物价就常年低迷,货币购买力长期保持较强,陷入了经济停滞的“慢性病”。
欧美也曾走过类似的路:美国大萧条后、欧洲欧债危机期间,都出现过货币供应增加但物价低迷的通缩压力。但情况却好一些,美国靠强力财政刺激快速激活需求,欧洲也通过量化宽松和结构性调整逐步回暖。如今欧美已逐步走出通缩,进入温和通胀区间,货币购买力没有持续增强,反而随适度通胀缓慢下降,但这种“弱贬值”是经济正常运转的表现,避免了通缩带来的僵化。
其实中日欧美的经历都指向同一个核心:钱没流对地方,就会陷入“印钱却通缩”的怪圈;而能否让钱流向实体经济、激活供需平衡,是走出低迷期的关键。
说到底,钱的价值不在于印了多少,而在于能不能帮着经济转起来,钱流到消费上,从而带动生产,供需平衡了,物价才能稳,货币才能在合理波动中支撑经济稳健前行。

持仓仅供参考,因为每周都会根据不同品种的情况调整买入量,并且市场起来一个波段后会有中短线仓位的卖出,因此不同品种的每周持仓占比会发生动态变化。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