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精准反制的威力正持续显现。
美国存储芯片巨头美光科技成为又一因供应链断裂恐惧而收缩的美企。
这并非孤例,荷兰巨头阿斯麦也正深陷困境。
而台积电虽市值上涨,却面临稀土断供风险与美厂亏损压力的双重夹击。
2025年10月17日,美国存储芯片巨头美光科技的一则声明震惊全球半导体行业,宣布逐步退出中国数据中心服务器芯片业务,放弃这个每年能带来34亿美元营收的市场,这部分收入占其全球总收入的12%。
就在三年前,美光还占据着中国数据中心存储芯片市场近两成的份额,是众多互联网巨头的核心供应商。
如今突然“断腕”,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此前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公开承认,由于相关政策限制,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巅峰时的95%暴跌至几乎为零,即便推出专门适配的“阉割版”AI芯片H20,也没能挽回颓势。
而垄断全球EUV光刻机市场的荷兰阿斯麦,总裁傅恪礼近期接受采访时更是难掩担忧,直言来自中国客户的需求大幅下降,预计2026年在华销售额会出现剧烈下滑。
一连串巨头的“滑铁卢”,不禁让人发问:曾经在半导体领域呼风唤雨的行业霸主,为何在中国市场接连受挫?
这背后,既有中国本土企业的强势崛起,更有一套精准落地的反制组合拳在发挥作用。
美光的退出,表面看是中美贸易摩擦的产物,实则是多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
2023年,中国网信部门对美光科技启动网络安全审查,最终结论是其产品存在安全风险,国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纷纷停止采购。
这一审查并非无的放矢,有业内人士透露,美光芯片曾被检测出存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漏洞,可能导致敏感信息泄露。
对于金融、能源等关键领域的企业来说,这样的风险绝不能容忍。
比安全审查更致命的,是中国本土存储企业的快速崛起。
长江存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家成立不到十年的企业,凭借自主研发的Xtacking架构,实现了3D NAND芯片的技术突破。
2024年,长江存储232层3D NAND芯片正式量产,不仅在读写速度上比美光同级别产品提升50%,成本还降低了30%。
压垮美光的最后一根稻草,是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的稀土管制新规。
这份新规明确要求,任何使用中国稀土技术在国外生产的产品,只要稀土成分超过0.1%,出口时必须获得中国批准。
别小看这0.1%的阈值,高端存储芯片的制造过程中,稀土元素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美光在海外的工厂大量使用中国稀土技术,新规一出,其供应链瞬间被卡住。
美光内部一份泄露的会议纪要显示,管理层担心“若申请许可证被拒,生产线将被迫停工”,权衡之下才做出退出中国市场的决定。
美光的遭遇,阿斯麦和台积电也正在经历。
阿斯麦作为全球唯一能生产EUV光刻机的企业,曾是半导体行业的“香饽饽”,中国芯片企业为了买到一台EUV光刻机,往往要排队两年以上。
但现在,阿斯麦的日子并不好过。
傅恪礼在内部会议上透露,公司中国区订单量同比下降了35%,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稀土管制。
制造一台EUV光刻机,需要用到上万个零部件,其中激光系统的抛光液离不开“氧化镥”,磁控系统的核心是“钕铁硼”永磁体,这些稀土材料的精炼技术长期被中国掌握,全球90%以上的产能都在中国。
阿斯麦的库存数据显示,目前公司的稀土库存仅能维持8周生产,一旦中国的审批流程拉长,交付周期就会从12个月延长到18个月甚至更久。
更让阿斯麦头疼的是,中国客户的态度正在转变,中芯国际等企业近期加大了对国产DUV光刻机的投入,虽然在先进制程上不如EUV,但足以满足成熟制程的生产需求。
台积电的处境则更为尴尬。
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厂,台积电3纳米生产线对重稀土“镝”的依赖度超过90%,而中国供应了全球92%的镝。
台积电每年要从大陆进口超过6000吨各类稀土,这些材料直接影响芯片的良品率。
如果稀土供应链出现卡顿,台积电3纳米生产线的良品率可能从目前的85%下降到55%左右,对于投入了数百亿美元的生产线来说,每天的损失都以亿元计算。
雪上加霜的是,台积电为了讨好美国,斥巨资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厂,原本承诺的补贴迟迟没有足额到位,劳动力成本比台湾地区高出40%,导致工厂投产时间一再推迟。
苹果、英伟达等大客户对此怨声载道,纷纷将部分订单转移到中芯国际和三星。
有消息称,台积电高层近期多次与大陆相关部门沟通,希望能在大陆扩建工厂,以缓解稀土供应和订单流失的双重压力。
在贸易领域,中方的反制措施也精准有力。
去年中方推出的特别港务费政策,就给美国航运业带来了不小冲击。
美国美森航运公司的“曼努凯”号停靠宁波港时,被收取了446万元人民币的费用,成为首个被收费的案例。
之后,马士基、赫伯罗特等航运巨头纷纷调整策略,不仅将挂美国旗的船只改道至韩国釜山港,还开始裁撤美国籍高管。
因为政策明确,只要有美国公司参股或经营的船只,都要被征收特别港务费。
据美国航运协会统计,这一政策导致美国航运企业去年的营收减少了12亿美元,相关产业链失业人数超过2000人。
这场半导体领域的博弈,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有顺应趋势的生存者。
中国用多年时间实现了从“受制于人”到“自主可控”的转变,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对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和产业链的协同布局。
未来,全球半导体行业的格局还会继续调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的话语权只会越来越重。
文/编辑:Alone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