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林则徐诞辰240周年学术研讨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8月28日,纪念林则徐诞辰2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福州举行。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人士,围绕“林则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深入研讨。福建日报今日摘登相关发言内容。

传承弘扬林则徐精神

□张建雄

林则徐,这位矗立在近代中国转型关口的先驱者,既是一代名臣的缩影,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他的一生跨越了封建王朝的黄昏与近代文明的晨曦,在治国安邦的实践里,在兴利除弊的改革中,在虎门销烟的画卷里,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中,在贬谪新疆的逆境里,他的精神世界始终激荡着忧患与革新、风骨与智慧的交响。

林则徐精神的内核,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胆忠心,是“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勇气,是“开眼看世界”的远见卓识,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清廉风范,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是“销烟御侮”的铮铮铁骨,是“励精图治”的实干品格。这些精神之光,历经两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依然穿越时空,价值永恒,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作为虎门林则徐纪念馆的工作人者,我们深切认识到传承弘扬林则徐精神的时代责任。近年来,我们用创新实践作答:我们打造精品展览,让英雄精神“亮”起来,推出《林则徐家风展》《虎门销烟精神展》《林则徐的精神世界展》等一系列原创展览,并巡展至林则徐足迹所在城市。我们深化沉浸体验,让爱国情怀“燃”起来,在炮台上,在销烟池边,依托情景剧、音乐会、诗朗诵和广播剧使历史可感可知、直抵人心。我们拓展智慧宣教,让教育时空“延”开来,通过云端课堂、红色基因库、AR数字展馆和知识图谱数据库实现林则徐文化资源全域共享。我们推进培根铸魂,让文化传承“活”起来,开展学术研讨、传承对谈、家书研读、读书沙龙、粤港澳研学和“我们都是好苗子”“种子计划”,让林则徐精神代代相传。

我们还将继续深入挖掘林则徐精神的时代价值,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创新传播方式,运用数字技术、文创产品、沉浸式体验等手段,让林则徐故事更加生动感人;加强与社会力量合作,特别要与全国各地的林则徐纪念馆携手共进,共同打造好林则徐文化品牌和林则徐IP。

历史的火炬已经传递到我们手中,让我们共同传承弘扬林则徐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实干担当,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华章!

(作者为鸦片战争博物馆馆长)

汲取历史智慧 传承民族精神

□金以林

“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名字,他不仅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更是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上的先驱者。他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勇前行。

林则徐是封建时代的清官忠臣。在长达四十年的仕宦生涯中,足迹遍及十四省,所到之处皆留下惠民实政。如在水利建设方面,他创新性地运用“分溜杀险”治河法治理黄河水患,同时在湖北构建了系统的长江防汛体系,展现了前瞻性的治水理念。漕运改革中推行的“漕粮改折”政策,有效优化了粮食运输体系,提高了运输效率。面对盐政积弊,他实施的“盐课归丁”改革,切中时弊,有力遏制了中间环节的盘剥。在灾荒救济方面,他创建“以工代赈”机制,既缓解了民生困苦,又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双赢。军事领域,他不仅强化海防建设,更开创性地建立了“水陆联防”体系,大大提升了整体防御能力。这些措施影响广泛而深远。

林则徐更是近代中国坚定维护国家权益、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陷入深重危机。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殖民主义势力,运用非人道的鸦片为武器,以坚船利炮为后盾,对中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面对外敌入侵,林则徐毅然扛起禁烟重任,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领导虎门销烟,保护人民利益,捍卫国家尊严。虎门销烟,不仅是对鸦片毒害的宣战,更是对民族命运的救赎,是民族觉醒的象征。林则徐以彪炳史册的功勋,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开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的道路。

林则徐的伟大,更在于他的远见卓识。在领导禁烟抗英斗争的过程中,林则徐秉持“经世务实”的施政风格,深入基层调研,全面掌握鸦片走私网络,据此制定精准的禁烟对策。为拓展国际视野,他专门组建翻译团队,系统编译西方报刊对华评论,辑成《华事夷言录要》。组织编撰《四洲志》,系统介绍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知识。通过对国际法的研究,他掌握了当时一定的国际外交规则,并据此制定周密的谈判策略和防御部署,为反侵略战争做好充分准备。林则徐在闭关锁国封建王朝的故步自封中撕开了一个向西方技术学习的文明裂口。在林则徐的支持下,魏源编纂完成《海国图志》,正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中国近代史虽以民族屈辱为开端,但同时伴随着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林则徐堪称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的先驱。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185载岁月更迭,林则徐的精神火炬依然熠熠生辉。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位民族英雄的形象愈加丰满而深刻:他既是洞见未来的智者,又是受困于时代的勇者。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追思林则徐,就是要传承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苟利社稷,生死以之”的赤诚报国之志,秉持“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之怀,坚守“经世致用”的求真务实之风,践行“民为邦本”的执政为民之道,让这些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持续照亮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

(作者为中国史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火种永不熄灭

□林 地

作为林公后裔,我们自幼便从族谱、家训中触摸到先祖的品格。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誓言,不仅是林氏一门的祖训,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揭开了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序幕;他“爱民如保赤子”,即便遣戍新疆,仍心系苍生,积极投身于水利建设和垦荒屯田,传播先进的农业和纺织技术,为边疆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他注重自我修养,用《十无益》作家训,为官清廉;他一生手不释卷,经世致用,被誉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公为官四十载,历官十四省,以其光辉的业绩在历史上享有重要地位,他的爱国精神、禁毒理念和开放意识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地政府十分重视有关林公的文物保护及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1995年6月3日,为纪念林公虎门销烟156周年,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参加福州林公铜像揭幕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同年8月24日,习近平同志又在福州市纪念林公诞辰21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继承和发扬林则徐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气贯长虹的民族正气,学习他清廉刚正的高尚风范,学习他“开眼看世界”的开拓精神。1996年2月6日,习近平同志还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林则徐系列遗迹修复保护工作。在习近平同志的重视和推动下,福州林则徐纪念馆、出生地和故居等系列遗迹修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多次提到林公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赞誉这是林公的“报国情怀”,还将林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自勉联一再引用,强调对国家治理、国际关系的指导意义。作为林公的后裔,我们深感自豪和责任重大,我们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创新形式手段,通过捐赠文物史料、宣讲林公故事、支持禁毒教育等方式,让林公精神焕发时代光彩。

我们深知:纪念先贤绝非沉湎过去,而是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林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胸襟与“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清廉风骨,仍为当今社会所需。作为林公的后裔,我们期待与学界、社会各界携手,将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力量,让爱国、敬业、革新、担当的火种永不熄灭。

(作者为林则徐第六代孙)

近代广东方志书写与林则徐形象塑造

□张金超

地方志作为系统记录地方历史、地理、人物、风俗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史料的汇总,更是通过对史料的筛选、编排与评述,隐含着纂修方志者在人物评价中的价值立场。我们以《广东通志》《广州府志》《东莞县志》《香山县志》《南海县志》等十余部广东方志为主要文本,提炼出广东方志所呈现的有关林则徐的形象特点。

第一,爱国卫道的忠君形象。方志中引用奏折、谕旨和官方文书,突出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和两广总督的爱国忠诚。如《东莞县志》收录了林则徐“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的誓言,并借道光皇帝的御批强化其“忠君爱国”的正面形象。方志还载录了一些民间轶事,如拒绝富商贿赂、轻装离粤等,进一步丰富了其道德人格。此外,方志还选择时人对林则徐的评价以丰富其形象,将魏源对林则徐的评价及洪承畴的遭遇置于林则徐禁烟的叙事之下,展现了爱国卫道的忠臣成为腐朽体制下的牺牲品,将林则徐塑造为一个立体的、具有历史感染力的形象。可见,方志的这种书写方式不仅彰显了林则徐的个人品质,也反映了国家权力与传统伦理道德对历史记忆的塑造。

第二,禁烟抗英的能臣形象。方志以长编的形式详细记载了林则徐在广东的禁烟行动与军事抵御过程,如收缴鸦片和销烟的具体过程、与英军的多次交锋、澳门地区的治理策略等。这些内容不仅事实详尽,还常常附有编者的按语,表达对林则徐的认可与对其遭遇的同情。总的来看,广东方志并非简单地塑造一个“符号化”的英雄形象,而是更加凸显其有勇有谋的政治家形象。

第三,善于合作、重用人才的士人形象。方志在记载林则徐的事迹外,还在其他官员的人物志中提及其与邓廷桢、关天培等广东地区核心官员的协作,以及对赖恩爵、黄琮等将领的重用。此外,林则徐还积极吸纳地方士绅如邓淳等人的建议,体现了传统士大夫“知人善任”的理想形象。值得注意的是,近代广东方志中关于林则徐的记载大多位于纪事志中,但林则徐并未完全缺席传记部分,他以背景人物或关联人物的身份出现在他人的传记中。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挖掘,实质上通过材料选择的方式将对他本人的形象评价隐含其中,可以避免太过主观或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广东方志中通过“历史书写”使林则徐成为一个代表性的英雄符号,所展露给大众的形象不仅是对其本人的评价,更是在近代历史背景下,由官方主导对历史记忆的建构。“民族英雄林则徐”借此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之中,激发一代代中华儿女的认同与崇敬。

(作者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林则徐巡阅澳门的历史过程与时代意义

□何敏辉

1839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9月3日,他与两广总督邓廷桢一同前往澳门巡视,受到民众欢迎和关注。林则徐巡阅澳门仅3小时,但其影响甚大,留下丰富遗产:

第一,林则徐巡视澳门是一次主权宣示行为。他以钦差大臣身份入澳,全程遵循中国官方礼仪。在莲峰庙,林则徐宣告,“澳门虽滨海一隅,亦是天朝疆土”,不容作奸犯科之人永为驻足。这一宣告强化了中国对澳门的主权管辖。林则徐还在澳门实施人口普查,开创了中国政府系统统计澳门人口之先河,体现了行使管辖权。

第二,林则徐巡阅推动了鸦片清源工作,他亲自翻阅澳门查烟清册,确认“澳门实无鸦片”的葡方报告。林则徐还通过巡阅成功争取到澳葡当局的合作,使他们明确拒绝英国提出的“保护澳门英商”的要求,宣布不再允许英舰在澳门停泊,切断了对英国船员的补给,使英国无法利用澳门作为侵华跳板。

第三,林则徐强化澳门方向防务。他深知“广东中路的要口,虎门为最,次即澳门”,而驻澳葡人“兵单力薄”,难以自卫。因此,他奏请清廷:增派精锐兵1300余名,增强水陆防御,形成“外御英夷,内安尔众”的防御体系。

第四,林则徐通过巡阅澳门,直观了解西方列强的情况,包括之前组织翻译《澳门新闻纸》等,为后续魏源编纂《海国图志》奠定基础。

林则徐巡阅澳门虽已过去186年,但其精神遗产在当代澳门仍得到深切缅怀与传承。这种历史记忆的延续,既体现了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也反映了爱国精神在澳门社会根深蒂固的影响。

在澳门,林则徐的足迹被转化为具象化的纪念空间,成为市民和游客追思历史的重要场所。澳门林则徐纪念馆于1997年11月落成,馆内陈列林则徐在莲峰庙召见葡官时的案台原件、关于禁烟和巡阅情况的奏折以及记录虎门销烟和澳门风貌的照片,还陈列鸦片烟具,警示人们勿忘毒品祸害,使历史教育与当代禁毒宣传有机结合。

澳门莲峰庙值理会从建馆日起,定期在每年11月举行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2019年,举办纪念林则徐巡视澳门180周年大型纪念展。2024年再度举办“纪念林则徐巡阅澳门一百八十五周年”系列活动。

近年来,京港澳学者多次举办“弘扬林则徐爱国精神学术座谈会”,从多重维度探讨林则徐巡视澳门的当代价值。研究重点已从单纯的历史过程描述,拓展至林则徐的治理智慧、外交策略及现代启示等深层维度。

林则徐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和外交智慧,在复杂的国际角力中维护了国家主权,清除鸦片毒害,更开启了近代中国认识世界的大门。巡阅澳门不仅在当时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更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丰富的精神遗产。

林则徐巡阅澳门的历史意义超越事件本身,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捍卫主权的精神象征。在当代澳门,林则徐纪念馆、莲峰庙等历史场域,以及持续的纪念活动与学术研究,使这份爱国精神得以传承不息。尤其在澳门回归祖国后,林则徐巡阅的历史更凸显其时代价值——它证明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政府始终对澳门行使有效主权管辖。

林则徐的爱国精神,穿越186年时空,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作者为澳门莲峰庙值理会理事,澳门莲峰普济学校校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1

标签:历史   诞辰   周年   澳门   精神   虎门   爱国   广东   鸦片   形象   利国   中华民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