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为了贸易谈判拉扯了半天,话没谈拢,直接撕破脸。更魔幻的是,火药味刚起没两天,印度总理莫迪突然现身日本,递上一个月光石的大碗,配四个小碗和一双筷子。这碗,是端给日本的,还是端给美国看的?
8月28号。日本这边已经安排好经贸代表团,经济再生担当相兼谈判代表赤泽亮正准备飞美国,机票都定了。临出发前,行程取消。谈判做到这个节点还能突然叫停,基本只剩一个解释——谈不下去了。后来流出的关键信息对上了:两大矛盾卡死了局面。一头是美国死盯日本的大米,非要日本扩大购买。另一头是日本盯着美国汽车关税,希望降一点。两边都碰了硬茬。
先说大米。美国这张牌打了好多年,嘴上最凶的那位是特朗普。他反复念叨日本对美国大米征七百趴的关税,还说日本不让美国大米进来。听着刺激,往细处掰,画风就没那么简单了。日本的做法是按WTO的配额制度放量。每年有77万吨免关税进口配额,进口商可以对不同来源的大米下单,通常有一半左右来自美国。配额不封关,市场并非铁板一块。超过配额就要加税,加得不低。用白话讲,门不是关死的,但门槛很高。这个设计照顾的是日本的小农结构和粮食安全。
日本的农业是典型的小规模、家庭式经营,农人年龄偏大,机械化程度和产量没法和美国那种大农场比。美国那边一马平川,机器跑一遍,成本下来了,政府补贴再上去,价格能压到日本农户心里发毛。日本要是把进口口子完全放开,便宜大米像潮水一样涌进来,本土稻米直接被拍在沙滩上。农民失去收益,乡村空心化加速,粮食命脉也就交了出去。哪天供应被人捏住了脖子,想哭都来不及。这就是日本不肯在大米上松手的底层逻辑。不是不买,问题是买多少,怎么买,什么节奏买。
再看汽车。这一块可以说是日本的看家本领。出口的王牌,利润的主力。美国市场是日本车最肥的蛋糕,日本自然盼着关税能低一点,再吃一口。美国的算盘另有方向,觉得日本本土市场太封,外国车进不去,美国品牌就更难。市占大头掌握在日本本土品牌手里,能占到九成以上。美国想要的,是让日本进一步降低对美车的关税和非关税门槛,借价格和规则拿到入口。日本这边不愿轻易让出护城河。两边一犟,谈桌上气氛就成了针尖对麦芒。
莫迪为啥挑这个时候上门?动机并不难猜。美国推日本开放农业,手法硬,节奏快。印度也被同样的压力追着跑,尤其在农产品市场这块,要求一条条开,一项项放。印度态度强硬,不愿把门一股脑敞开。这回美日因为农业掰手腕,印度马上找到了情绪共振点。一个是被要求扩大进口大米,一个是被要求放开农产品市场,两家都不想动自家“地基”。这就有了对话的基础。莫迪端着碗过来,像是在说:你我都在风口上,不如在餐桌边坐一坐,先把碗稳住。
礼物是明面,心思在背后。印度想借这波机会,拉起区域内的经贸手,找伙伴,找缓冲,找筹码。有日本在侧,对话美国时底气能厚一点,供应链上的一些环节能更稳一点。日本也有现实考量。大米这条不能退,汽车那头也不能丢,谈判进展又卡住,手里需要新牌。和印度走近,至少能形成一个信号:有人在旁,不是孤身应战。至于具体谈了啥、怎么落到项目和规则,公开信息还不够多,后续还得看双方释放的正式通报。
回到美日这场拉扯。大米与汽车看似两个行业,背后是一样的博弈方式。一方拿市场说事,要别人开门;另一方拿命门护盘,不愿让出空间。听上去像是自由贸易的争执,落地里则是各自底线的碰撞。日本把农业看成粮食安全的定海神针,宁可付出更高的保护成本,也不愿把阀门交给别人。美国把汽车关税当成筹码,同时盯紧日本本土市场的结构性壁垒,想要多撬开一寸是一寸。放在一张桌上,两边都能讲出一套完整的故事。这也解释了为啥谈到关键处突然停摆,谁都不想当那一个先松口的人。
那77万吨免税配额够不够用?这得看日本国内的消费结构、当年收成、库存调度以及进口价格波动。政策设计不是一条直线,实际操作也不是恒定。日本强调的是掌控力,配额是把控节奏的工具。特朗普在台上那会儿喜欢用夸张的比法,把七百趴这个数字举给公众看,冲击力确实强。但结合配额制度去看,就不会简单落成一句“全线封杀”。数字里藏着门道,门道里藏着政治。
美日这一轮冲突,会不会像之前的一些摩擦那样拖一阵子再回桌?不好说。日本在大米和汽车上都不愿丢分,美国也不打算轻轻放下大棒。僵住就僵住吧,拖一拖,看看市场反应,看看舆论温度,也是一种战术。倒是莫迪这一手插入,让画面多了一个变量。日印若能跑出一点实质性的协作,美国谈判的节奏也就要重新标定。谈判桌上,最怕对方没有备选。现在,日本有了一个可能的侧翼,美国就得多想一步。
更新时间:2025-09-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