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厦门搞特区让驻军全撤,市委书记与军政委说话不客气!

要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哪几个城市的故事最有戏,厦门肯定能排得上号。老厦门人到现在回忆起“特区扩岛”那几年的事,还是会摇摇头,感叹一句:“没见过这么大动静!”

说实话,厦门特区能做起来,真不容易。这地方,光地理就“带劲”——对着金门,离台湾海峡不过咫尺,几十年来,风头浪尖没断过。

可就这样一个战略要地,上世纪80年代竟然闹出了“让军队全撤”的风波。市委书记、军政委当面争得面红耳赤,气氛那叫一个剑拔弩张。

特区扩岛,矛盾一夜爆发

1980年,中央决定把厦门列入首批经济特区。当时划的范围只有湖里区那点弹丸之地,2.5平方公里,跟现在鼓浪屿都差不多大。可谁都知道,湖里地段其实挺偏,厦门最好的资源,全在岛东、岛南那些地方。

市委书记陆自奋那阵子心气正高,想着特区牌子一挂,就得大干一场。厦门要想成气候,光靠湖里那点地,成不了气候。可他刚拿着规划图一比划,发现“好地段全在31军手上”,军事用地一片片,正卡着特区扩张的脖子。

“军队得给特区让路,这是中央决定的大事!” 陆自奋找到了当时的31军政委宋清渭。谁知道,这一句话当场就点炸了火药桶。

“你们离台湾多远?金门就在眼前,让军队撤了,万一打起来谁守?”宋清渭反问。

“这些地方本来就不是你们的,是解放前别人的!”陆自奋也不服气,拍了桌子。那语气,夹杂着恨铁不成钢。

“没有我们解放军,哪有今天的厦门!”宋清渭声音拔高,直接怼了回去。

一桌子人面前,两位大领导谁都没让谁。

各有各的道理,谁都不肯松口

这场争论,说到底,其实两边都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谁也不算“错”。陆自奋看中的是“发展”,抓住机会想带厦门上台阶。宋清渭死守“安全”,怕一旦撤军,厦门真出啥事,成了解放军的历史罪人。

特区政策,是邓小平亲自拍板的。减免税收、放宽政策,地方自治权也给得前所未有。谁都知道,这是中国几十年来难得的改革红利。

可厦门特殊在哪?离金门不到五公里!岛上不光驻扎着正规军,地下还有暗堡,堤坝里有弹药库。那时候,两岸炮声还时不时响起。角屿岛上,曾被国民党炮弹炸过一回,至今老兵们都记得那声音。

市委想搞开发,军队要守防线。“发展与安全”,在这座小岛上,真刀真枪地撞在一起。

别说厦门那会儿,整个中国南方都在盯着经济特区这块招牌。珠海、深圳、汕头都在争,谁先“跑”起来,谁就有机会变身全国样板。

陆自奋心里急。他清楚,错过这次机会,厦门十年二十年都抬不起头。军队占着最好的海边、岛上的制高点,想建厂、搞旅游都没地。一次市委会上,陆自奋憋不住,直接问:“军队占着黄金地段,不用等于浪费资源。外商一看,全是军事禁区,谁还肯投钱?”

当时的省委书记项南也插话:“军事是大事,但不能啥都不能谈嘛。”意思很明白,部队能不能“挪挪地方”?

军队态度:国防安全红线不能碰

31军这边压力也不小。驻守厦门几十年,谁都清楚“一旦撤了,后果不可想象”。福建省这头就是前线,任何闪失都是政治责任。

有干部还想让部队全撤,结果被宋清渭直接怼了回去:“你们带房子来的吗?营房是日本和国民党留下的,地方当年也没要。”

军队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别说黄金地段,连一块制高点都不能让出去。岛上的不少哨所、营房,地下全是防空设施,连厦门的防空系统都是军队牵头搞的。别看外人觉得军队“占地”,实际上这些地方真是防守要害。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突然传来金门方向一声炮响,厦门角屿岛挨了炮弹。

这一炮,直接把许多干部敲醒了。原以为“和平红利”来了,结果一夜回到解放前。现场清点伤亡时,地方干部、军队都沉默了。谁都明白——要真撤了军队,厦门这根“安全弦”就彻底断了。

会议又开了好几轮,始终僵着。最后只能求助中央。军委、国务院研究后拍板:31军不撤,军事部署不变。

这场风波算是按下了暂停键。陆自奋无奈,只能带队绕着军区选地。湖里区先上,工业区先搞,鼓浪屿、环岛路这些非核心地段也逐渐被开发。

其实军队也不是铁板一块。后来非关键区域,还是腾出了一些地方给地方政府。比如靠近内陆的几块营地,慢慢转成了码头、学校、工厂。

老厦门人的回忆:一场“拉锯战”,没有输家

地方干部确实心气高,想快点把厦门做大做强。军队也不容易,天天提心吊胆,怕丢了防线。后来省委书记项南和省长胡平都参与调解,最后双方在中央定下的框架下,各退一步。

两边各有难处,最后靠的是理解和妥协。

外商陆续进驻湖里,台港企业扎堆落地,厦门的工业基础和外向经济渐渐有了样子。军队继续驻守,城市边缘依旧看得到哨所。旅游业和制造业,慢慢成了厦门的双引擎。

在整个过程中,中央的态度是关键。邓小平那句话后来成了厦门各级干部的“警句”:“经济要搞活,但稳定压倒一切。”谁都不能越过这根线。

中央拍板,军队不撤,但可以“灵活调整”,经济和安全都要兼顾。这看似简单,执行起来难度极大。每一步都要反复谈判,城市规划图三天两头改。

到九十年代,厦门经济已经崛起。外资进来,工厂开起来,旅游火了。军队依然守在制高点,跟海边的游客只隔着一道铁丝网。

两岸局势稍一缓和,部队才慢慢调整部署,部分营区移交给地方。但真正全撤,直到现在都没发生。

很多人觉得,经济特区就是一块牌子、一纸文件的事。可真要落地,每一项都牵涉无数人的利益与安全。

厦门市委书记和军队政委的那些“唇枪舌剑”,其实是时代的缩影。一边是“敢闯敢干”的干部,一边是“寸土必争”的军人。在那样一个大变革的年代,双方都代表了中国转型期的两股力量。

厦门特区的“拉锯战”,最后并没有“分胜负”。军队没全撤,但厦门照样发展起来了。城市建设和国防安全,最终在一次次磕碰和妥协中找到了平衡。

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厦门已经成了全国有名的旅游城市。环岛路、鼓浪屿、湖里工业区,一个接一个地“冒了出来”。外商、游客、工人和军人,出现在同一个画面里。军区的营房边,可能就是外资工厂和热门沙滩。

有意思的是,现在有些厦门的“网红地标”,其实当年都差点被“圈进军事禁区”。比如鼓浪屿上的某些建筑,最早是哨所和观察站。

今天,变成了民宿、咖啡馆,游客们大呼“文艺”,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里的“前世”。

从这场特殊的“军地矛盾”来看,厦门其实是在走一条很中国的路——既要发展经济,也得顾全大局。特区需要空间,但“安全线”不能碰。厦门最后的成功,是无数人斗嘴、扯皮、妥协出来的结果。

有人觉得“折腾来折腾去”,其实这就是中国式改革的真实一面。历史上,任何重大转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步,都踩着不少人的神经。

有意思的是,若干年后,宋清渭和福建省的老领导在北京碰面,对方还念叨:“当年你们地方干部真是急功近利啊!”宋清渭没回嘴,但心里肯定明白,“我守住了底线,也没耽误发展。”

最后,厦门军地划界仍旧按照当年“吵出来”的方案,一条分界线划下去,几十年都没再动过。旅游区、工业区、军事区,如今早已融为一体。

如今厦门早已是全国知名的国际城市。走在环岛路、鼓浪屿,游客如织。可稍留心就能发现,有些看似“冷门”的地块,其实还挂着“军事禁区”的牌子。

很多人不知道,厦门的发展史里,这些“死角”背后有过多少博弈和无数次会议。军队和地方,谁都舍不得自己的利益,谁都不敢失去安全底线。但谁都知道,合作与妥协,是城市成长必不可少的一课。

参考文献:

《厦门经济特区发展史》 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

《厦门特区纪实》 王顺安主编

《福建改革开放口述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7

标签:历史   驻军   军政   厦门   特区   说话   军队   鼓浪屿   地方   金门   干部   岛上   地段   经济特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