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脱不下长衫是因“没危机”?“北大屠夫”言论惹争议

#头条创作挑战赛#

最早脱下“长衫”的北大人,称现在学生日子“太好过”?

4月24日下午,“北大屠夫评价大学生脱不下长衫”的新闻冲上热搜。事件主角是四十年前考入北大中文系,后来找不到工作只能卖猪肉而闻名的“北大屠夫”——陆步轩。

从被评价“给北大抹黑”,到成为连锁猪肉品牌的大老板,眼下企业家身份的陆步轩评价“年轻人脱不下长衫是因为没有经历危机”的论调,是否是现代版“何不食肉糜”?


脱不下长衫是因“没危机”?

“北大屠夫”最新言论惹争议


“我当年要承担家庭压力,责任重大,所以很早就脱下长衫了。”

“大学生卖猪肉早就不丢人了,现在只要有一份工作能够养活自己,不要躺平摆烂,不要啃老,就很不错了。”……

上述在全网引发热议的言论,出自“北大屠夫”陆步轩近期参加一档节目时的采访。

当被问及对“最早脱下长衫的人”称号的感受,陆步轩称“很接受这个称号”。

其表示,因为自己作为那个年代顶尖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却做了“许多小学没毕业的人也能做的事”。

谈及现在年轻人找工作往往“脱不下长衫”的矛盾,陆步轩认为,是现在的大学生家庭条件能够支持,没有经历生存危机。

这一以“鼓励脱下长衫”为主题,本该“缓解年轻人就业焦虑”的采访素材,在播出之后掀起了争论的巨浪。

有网友认为,将几十年前的案例用于鼓励当下年轻人是不恰当的,提出“现在卖猪肉可能做不成这样”。

“他的时代赶上了所有的风口,也没有那么卷,不能相比。”

“那时包分配工作,现在大学生供过于求。四个字总结:生不逢时。”

另外,有不少网友对于该采访“脱下长衫”“鼓励多样化就业”的内核提出了质疑。

“不在于脱不脱下长衫,当代年轻人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差一点的工作又不愿意干,面临生存危机,看你如何抉择。”

“有时候不是想脱就能脱的,那些纯苦力的工作根本不接收大学生。”

据公开信息,陆步轩在1985年以当地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但在毕业后不顾“丢北大的脸”的评价,毅然选择开店卖猪肉,成为闻名全网的“北大屠夫”。

后经多年打拼、创业成功,摇身一变成为知名猪肉品牌“壹号土猪”的创始人之一。如今,陆步轩已到退休之年,更是经营着自己的短视频账号,做直播带货,还想把自己的故事拍成电影。


从“给学校抹黑”到“逆袭标杆”

舍弃分配工作偏搞“猪肉生意”


在此次采访引热议之前,“北大屠夫”陆步轩的履历,一直被外界推崇为“逆袭”的标杆。

其于1966年出生在江苏农村,在父亲一人的辛苦拉扯下,他相当争气地考上了北大。在那个年代,陆步轩可谓外人眼中的“天之骄子”。

然而,作为“全村人的希望”的他,却在北大毕业后毅然辞去了分配的好工作,转而投身卖猪肉。不久后,一家名为“眼镜肉店”的小店开业了。

当时,所有人都惊讶于他的决定,“你一个北大毕业生去卖肉,不怕被人笑话吗?”

2003年,一篇名为《北大才子长安卖肉》的媒体报道在全国铺天盖地传播,陆步轩“北大屠夫”的称号也由此诞生。

与此同时,“糟蹋好学历”“给母校抹黑”等负面声音也纷至沓来,陆步轩仿佛在一夜之间从“天之骄子”沦为了家喻户晓的“失败者”。

迫于舆论压力,陆步轩后来还被安排进入档案馆工作,肉店交给了妻子打理。然而,他却始终没有放下卖肉事业。

直到2009年,同为北大校友的陈生找到陆步轩,两人一拍即合,创办了屠夫学校。坚定做“猪肉生意”后的二人,又共同创办了连锁品牌——“壹号土猪”。

2018年,已经打出一定知名度的“壹号土猪”销售额高达18亿;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更是近乎翻了一番。

至此,陆步轩成为了赫赫有名的企业家,其生意覆盖三十多个城市,最高峰时期甚至开了2500家连锁店。

曾经被嘲讽为“北大反面教材”的他,还在事业成功后向自己的母校北大捐款9个亿。

然而,陆步轩的逆袭故事被传为佳话,其背后品牌却曾陷入“欺骗消费者”的漩涡。

今年3月,有媒体报道其创办的“壹号土猪”品牌,“壹号土”竟只是该公司注册的商标!

在报道中,“壹号土猪”品牌的工作人员称,“壹号土猪肉”是“壹号土”品牌与“猪肉”商品的组合,“‘壹号土猪肉’只是系列下的一个产品。”

▲陈生和陆步轩公司已申请多个”壹号土“商标

而在公司官网、宣传海报及线下门店招牌上,“壹号土猪”的字样频频出现。对此,公众质疑其利用商标策略误导消费者,让人误以为有“第一号的土猪肉”的含义。

据悉,该公司曾成功注册“壹号土猪”商标,但2023年6月调整图案重新申请时,被国家商标局以“易使消费者对商品原料、质量产生误认”为理由驳回。

▲爱企查显示,该公司“壹号土猪”商标无效


“时代红利”受益者?幸存者偏差?

当代人的就业困境与身份焦虑


“学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想必很多人都曾听闻过这句刷屏的“孔乙己文学”。在近几年的网络语境下,“长衫”正被赋予新内涵,无数年轻人自嘲是“新时代孔乙己”,困在学历与现实的夹缝之中。

现实中,大批在就业市场中失意的高学历年轻人,将“孔乙己”的形象与自身进行人生境遇上的“挂钩”,发出了戏谑、自嘲般的感慨。

更有年轻人结合自己艰辛或凄惨的求职境遇,发出慨叹:“别说孔乙己的长衫了,孔乙己的裤头子都脱得差不多了。”

从早年间的“知识改变命运”,到眼下的高校生“慢就业”,“求职不如考公,考公不如考研,考研不如啃老”,已然成为了一句流传甚广的就业“递减劝诫”。

很多在读书时期被视为“天之骄子”的优秀学子们,因为“就业难”的现实以及其他个人考量,或被动或主动地选择放下姿态、降低预期,投身到很多看似基础或者世俗眼光下“不够体面”的工作中去。

▲中传硕士回应做火锅店保洁

▲吉林大学毕业生送外卖

而因为身上的高学历标签,这些案例一经报道无一不引发了广泛热议,学历贬值、大材小用等评论不绝于耳。

从一些放弃高学历光环的年轻人现状来看,其中摆脱精神内耗、达成内心自洽的人不在少数,但是像“北大屠夫”一般获得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人,似乎只有寥寥。

此次“北大屠夫”对大学生“脱不下长衫”的评价之所以惹来争议,就在于网友们愈发清楚地意识到,时下“孔乙己文学”的爆发并非源自年轻人单方面的矫情,背后实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结构性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北大屠夫”成为企业家的励志故事,似乎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证明“特定条件下‘降维竞争’可能打开新赛道”,但仍需外界警惕的是:勿将个体经验泛化为普适法则。

毕竟在很多人的眼中,“北大屠夫”的成功,更像是一种意外获得时代红利(高学历基础岗位就业,在当时较少)之下的“幸存者偏差”。

成功人士以“过来人”的身份,轻飘飘抛出一句“不要手高眼低”“要务实”,难免让人有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之感。

▲陆步轩某次公开活动照片

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们无法用前人经验复制未来,只能交给年轻人自己探索。”

或许在鼓励年轻人务实选择的同时,整个社会也更需要制度层面的系统性回应。如此,方能让“长衫”不再成为时代困局的“替罪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长衫   屠夫   北大   年轻人   天之骄子   猪肉   言论   危机   商标   大学生   品牌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