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这波操作终于尘埃落定了,在本月6号刚官宣和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成立合资企业,博裕最多能拿到六成股权,星巴克自己留四成,俩人一起打理中国市场的零售生意。

说起来这合资公司估值40亿美元,涵盖了现有近8000家门店、烘焙工厂还有员工这些资产,算下来单店估值才50万美元。
要知道星巴克全球门店平均能值224万美元,咱们这儿还不到人家零头。
就连基本不做空间生意的瑞幸,单店也差不多42万美元,跟星巴克中国差不了多少。

更别提新消费火的时候,有些单店估值都能过亿,这么一对比,星巴克中国这波估值确实显得有点寒酸。
毕竟它本质是全球最大的第三空间连锁品牌,核心竞争力就是那套稳定的门店体验,别人想学都学不来。
光估值低还不算,星巴克中国的财务数据也挺矛盾的。

2025财年赚了31.05亿美元,比去年多了点,同店销售也连续两个季度涨了,尤其是最后一个季度,买的人多了不少。
但坏消息是,客单价已经连续跌了12个季度,最后一个季度跌得最狠,这相当于卖得多了,可每单赚的钱少了,典型的以价换量。
如此看来,这种短期冲销量的办法,怕是撑不了太久。

为了拉回消费者,星巴克今年动作不断。
上新了30款左右的新品,不少都是气泡拿铁这种偏饮料的品类,就连全球首发的无糖太妃榛果拿铁,都是中国团队研发的。
6月份还把非咖饮品降价,大杯平均降5块钱,搞出“上午咖啡、下午非咖”的全场景战略。
本来想靠这些稳住局面,但后来发现,架不住本土品牌太能打了。

库迪卖过一两块钱的咖啡,在京东外卖上卖了破亿杯;古茗刚进咖啡圈就搞2.9元全场活动;瑞幸更是联名不断,上新速度快得惊人。
星巴克36块钱左右的客单价,在10块钱以下成为主流的市场里,真没优势。
更要命的是,它的单杯成本是瑞幸的1.5到2倍,大概15到20块钱,这么高的成本,想跟本土品牌拼低价,纯属以己之短攻人之长。
其实星巴克在韩国早就踩过坑了,当年韩国本土咖啡品牌崛起,也搞性价比大战,星巴克跟着降价搞优惠,推出本地限定饮品和小杯型组合。

最后呢,门店数、市场份额好几年没变化,根本突破不了本土品牌的包围。
这事儿放中国也一样,咖啡现在已经成了大众消费品,不再是小资生活的象征,星巴克再在咖啡产品上死磕,怕是很难有出路。
既然咖啡产品拼不过,星巴克就得回头做自己擅长的事儿第三空间。

全球CEO倪睿安早就说过,他们的店不只是卖咖啡的,是让人聚集交流的地方。
全球近4.1万家门店,能把空间生意做成万店连锁的,也就星巴克独一份了。
言几又那些网红书店想做空间生意,最后还是闭店了;上海的独立咖啡馆占比也从60.1%降到了55%,这对比就能看出星巴克的优势。
现在星巴克也在调整方向,下沉市场门店占比从17%涨到35%,低线城市里它的空间还是挺稀缺的,适合正式社交,新店开两年后的同店销售也比均值高。

博裕投资在本土市场有经验,刚好能帮它加速往中小城市拓展。
不过高线城市就不一样了,环境嘈杂、桌子收拾不及时,咖啡师也没那么热情,消费者都感受不到它的空间价值。
好在星巴克已经开始尝试改变了,最近跟小红书合作,把1800多家门店改成宠物、手工、骑行、跑步四大主题的兴趣社区空间,想强化社交属性。
同时还增加了三明治这类餐食,拓展烘焙、零售这些新增业务,丰富空间里的消费场景。

很显然,这些动作都是在围绕空间做文章,毕竟咖啡已经不是吸引消费者进店的核心了。
星巴克和博裕的合作,核心就是要靠第三空间冲击2万家门店目标。
咖啡产品的博弈已经不是它的主场,把空间价值重新做起来,才有可能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
更何况中国消费者对咖啡的需求已经变成日常功能性消费,星巴克再陷低价内卷,只会越来越被动。

至于最后能不能成,就得看它能不能摸准中国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样的第三空间了,这才是决定它未来商业价值的关键。
更新时间:2025-11-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