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中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传来令人遗憾的消息。谷神星一号遥十九火箭在飞行510秒后,四级发动机异常提前关机,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这已经是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第二次重大发射失利了。

时钟拨回到今年8月15日,蓝箭航天的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三火箭同样遭遇飞行异常。短短三个月内,两家领军企业接连"翻车",这到底是偶然的不幸,还是产业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阵疼?
说起来,这两次失利还真有不少共同点。首先都是末级出问题,其中谷神星一号是四级发动机关机,朱雀二号同样是末级飞行出现异常。据业内专业人士分析,末级发动机工作环境复杂、控制精度要求高,是整个火箭系统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之一。

末级发动机可以说是火箭系统里最"难伺候"的部分。打个比方,前几级就像短跑冲刺,大力出奇迹就行;但末级更像是精密的"太空芭蕾",得在接近真空的环境里完成精确入轨动作。这时候火箭已经飞到一两百公里高空,空气稀薄到几乎没有,温差从零下一百多度到正面太阳直晒的高温,发动机得在这种"冰火两重天"里稳定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两家公司此前的成功记录都挺不错的。谷神星一号在这次失利前已经完成20次成功发射,成功率100%。朱雀二号虽然发射次数少一些,但也创造了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的纪录。可以说,这两家企业在技术积累上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却在2025年集中暴发问题,确实让人深思。
要说为什么今年失利这么集中,其实有几个深层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发射频率大幅提升。2025年被称为中国商业航天的"拐点之年",各家企业都在加速发射节奏,抢占市场份额。谷神星一号今年就进行了5次发射,朱雀二号也在持续推进改进型的飞行试验。发射密度一高,对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技术人员的压力都会成倍增加。就像开车一样,速度上去了,风险自然也跟着上来了。
第二个原因是技术迭代带来的新挑战。蓝箭航天发射的是朱雀二号"改进型",是在原有基础上做的技术升级。因为任何新的改动都意味着新的风险点,需要充分的地面测试和飞行验证。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商业航天现在正处在从"能飞"到"稳飞"的关键过渡期。前几年大家证明了民营企业也能造火箭、也能把卫星送上天,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但现在客户要的不只是"能飞",而是要可靠性、要成功率、要可预期的发射服务。这就对企业的体系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纵观美国的商业火箭历程,也是经历的坎坎坷坷,这也是高科技产业在探索期的常态,最典型的就是SpaceX,堪称"失败教科书"。2006到2008年,猎鹰1号火箭前三次发射全部失败——第一次发射后25秒就爆炸,第二次一二级分离时相撞,第三次因为残余推力导致卫星入轨失败。马斯克当时几乎破产,如果第四次再失败,公司就得关门了。
轨道科学公司的安塔瑞斯火箭也不消停,2014年发射28秒后爆炸,发射台直接被炸毁。维珍轨道公司更惨,2023年在英国的首次发射失败后,直接宣布破产清算。
可以说,每家商业火箭公司都是踩着失败的"学费"一步步爬起来的。SpaceX现在看着风光,背后可是用真金白银和无数次失败换来的经验
因此虽然2025年中国商业火箭出现了两次失败,但是我们不应该失望,沮丧。中国商业航天还很年青,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关键是能不能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建立起真正可靠的技术和管理体系。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