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外面才零下五度,您怎么还多穿两层?”
“我不多穿点,怕冷啊!上了年纪,冷一阵子得缓好几天呢!”
这是70岁的赵大妈和女儿之间的日常对话。为了防冷,她常常穿上三层毛衣、两条秋裤,再加一件厚羽绒服。出门十分钟不到,整个人都被热得满头大汗。
没想到,前几天她在家里看电视时突然胸口发闷、头晕,被送到医院后,医生却摇头叹气:“不是天冷的问题,是穿得太厚,心脏吃不消了。”
这话一出,女儿愣住了——穿多点保暖不是常识吗?怎么还会出事?
医生的回答让她大吃一惊:冬天老人穿太厚,心血管的负担可能比寒冷本身更可怕。
古人早就提醒过类似的道理。《黄帝内经·素问》有言:“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意思是说,人体需要冷热平衡,过寒或过热,皆为伤身。
现代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心血管健康协会在2023年的报告中指出:冬季老年人心血管急症高发,其中约有28%的病例与“过度保暖”有关。
所以,冬天到底该怎么穿?多穿真的安全?少穿又怕冻?
一、为什么老年人“穿得多”反而可能有害?

很多老人都觉得“人老怕冷”是自然规律。确实,随着年龄增长,皮下脂肪变薄、代谢变慢、血液循环减弱,体温调节能力也随之下降。中医讲“阳虚则寒”,老年人阳气衰微,更容易怕冷,于是就想着用衣服来“补”。
但问题是——衣服补不了阳气,反而可能捂坏身体。
1.厚衣让身体热量出不去。医学数据显示,老年人穿衣厚度超过自身耐受度20%以上时,体表温度会上升约1.5℃,而皮肤汗腺活动却下降近40%,散热能力减弱。久而久之,容易出现胸闷、头晕、心慌等症状。
2.压迫呼吸和血液循环。尤其厚重的羽绒服或多层叠穿,会限制胸廓扩张,使肺部供氧下降,心脏泵血更吃力。对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的老人来说,这无异于“加码负担”。
3.容易出汗反受凉。冬天走两步就热出汗,汗液被闷在厚衣里蒸发不掉,身体温度骤降时就容易受凉感冒。
北京协和医院心血管专家刘教授提到:“很多冬季心梗、心衰患者,发病前都有‘穿得太厚’的情况。老年人怕冷是本能,但更要学会‘怕热’。”

二、穿太厚对身体的4大危害
1.心脏压力增大,血压波动频繁
厚衣让体内热量堆积,血液流动速度加快,血管收缩不均。数据显示,穿衣厚度超标准的老年人中,有17.3%出现过短暂性血压升高、头晕心悸等问题。心脏为了“散热”反而要加班工作,久而久之,心律不齐、心衰等风险上升。
2.呼吸变浅、气短乏力
厚重的衣物压迫胸腔,导致肺部通气量下降。许多老人觉得“喘不过气”,其实不是天气冷,而是衣服勒得太紧。研究发现,冬季急诊中有约三成老年呼吸困难患者与此有关。
3.行动迟缓、跌倒风险高
厚衣限制了四肢活动,步伐不稳、反应慢,尤其在上厕所、下楼梯时,容易绊倒或摔伤。中国老年健康协会曾统计:冬季老年人跌倒事故中,约有40%与穿着臃肿有关。
4.出汗受凉、感冒反复
出汗后若不及时更换衣物,体表受冷,容易诱发感冒或支气管炎。中医称之为“虚汗伤阳”,汗出不畅反而耗损身体正气。
三、医生建议:老人冬天这样穿才最安全
1.学会“洋葱式”穿法
不是多穿,而是穿对。先穿排汗内衣,再加一层薄保暖层,最外面用防风外套。气温高时可脱一层,冷时再加,身体随时保持干爽舒适。
2.重点保暖在“头脚腰”
古人讲“寒从足下生”,脚冷则全身冷。建议老人出门时穿厚底鞋、保暖袜,室内也别赤脚。腰部、膝盖等关节位置可适度保暖,防止风寒入体。
3.室内温度要稳,别闷太热
有的老人喜欢把空调或暖气开得很高,其实这会让空气干燥、血压升高。理想室温保持在20℃左右最合适,湿度40%—60%。
4.感到闷热、喘不过气要及时减衣
尤其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一旦出现胸口发闷、头晕、出汗多等情况,要立刻脱掉一层衣物,并及时测血压。如症状持续,应马上就医。

5.多喝温水、少饮酒助“暖”
很多老人误以为喝酒能暖身,但酒精只会让血管扩张、体热迅速散失。中医更提倡“温阳养气”,喝点姜汤或红枣茶,比喝酒更保暖。
结语:
天气寒冷,确实让人不安。但人体需要的是平衡,不是“厚重的安全感”。《伤寒论》中说:“寒伤形,热伤气。”意思是,过冷伤身,过热同样耗气。
现代医学与古人智慧不谋而合:保暖要有度,舒适才是最好的温度。
专家提醒,每个人的“御寒阈值”不同,老人不该用衣服层数来判断保暖,而应以身体反应为准。
冬天到了,别再让厚衣成了“隐形杀手”。
温暖,不是包裹自己,而是学会让身体自由呼吸。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