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早起的三位老邻居常在门口碰头。有人拿着血糖仪,有人提着菜篮子。聊着聊着,总有一句话把人点醒:“不是血糖高一点可怕,最怕忽高忽低。”稳住了,人一天的劲头也就稳住了。

一、先把“为什么要稳”讲清楚
血糖像车速。猛踩油门、猛刹车,车件磨得快;血糖忽上忽下,身体也吃不消。短期看,容易犯困、心慌、暴食;长期看,会给血管和神经添负担。要紧的是:稳,不等于不吃主食,也不是靠意志力硬扛饥饿,而是吃得有顺序、动得有节奏、睡得有质量。
二、血糖稳的人,常见3个习惯
习惯1:吃得慢,顺序对(你今天就能做到)
先喝几口温水,先菜后肉再主食:先把半盘蔬菜入口,再吃一掌心大小的蛋白质(鸡蛋、鱼、豆腐、瘦肉),最后配一拳头主食(尽量粗细搭配)。一顿饭尽量吃到20分钟左右,每口放下筷子嚼够几下。这样做,胃排空慢一点,餐后血糖冲得不那么猛。
— 关于饮食分歧:有的人偏爱低碳或短期控碳,体重可能降得快;也有人坚持均衡搭配,更易长期执行。哪种都行,关键是能坚持、指标在安全范围。孕期、肝肾功能异常、青少年,应遵医嘱不要盲目极端控碳。

习惯2:每天都在动,但不过度
饭后等10—15分钟,走20—30分钟,别剧烈跑,匀速快走就好;白天坐满1小时就起身活动2–3分钟,做几个提踵、深蹲或拉伸;把运动量分散到全天,累计6000—8000步更友好。关节不太好的,试试水中步行或椭圆机。
在运动方面,空腹运动存在分歧。部分人认为空腹运动能消耗更多脂肪,然而,也有不少人在空腹运动时易出现低血糖症状,进而感到头晕不适。先从餐后走起,再根据自己的体感和医生建议,慢慢加量,不追求“狠”。
习惯3:睡得稳,心不拧巴
把手机充电线放远一点,给自己一个固定的“关屏时间”;下午少咖啡,晚餐不拖到太晚;睡前做4-6次深呼吸,让心率慢下来。睡得不够或压力太紧,身体就会释放“紧张信号”,哪怕没多吃,血糖也可能被“推”上去。
— 关于睡眠分歧:有人天生短睡也精神;但多数人长期睡不足,注意力、食欲和血糖都会乱。把自己的最佳睡眠时长摸清,而不是跟别人比。

三、从今天到下个月,一步步把血糖稳住
今天就做的3件小事
1)晚餐按“菜—蛋白质—主食”的顺序吃,定个20分钟的小计时。
2)餐后走路25分钟,不刷手机边走边看。
3)把含糖饮料换成白水、茶或无糖咖啡,先替换一杯。
这一周的微调
— 主食“换一半”:把一半精米面换成粗粮或杂豆(不适合肠胃敏感者就先换三分之一)。
— 早餐加蛋白质:鸡蛋/豆制品/酸奶,让早上的饥饿感别来得太快。
— 准备“应急包”:小袋坚果、无糖酸奶或原味豆奶,饿了先顶一口,少发生暴食。
— 有血糖仪的,记录餐前和餐后2小时各一次;没有的,也记“饭后困不困、饿不饿、心慌不慌”的体感评分(0–10分)。
这个月的观察点
— 看腰围:肚子小一点,餐后波动往往也小一点。
— 看作息:固定上床时间±30分钟内。
— 看餐次:尽量规律,夜宵能撤就撤。
如果你经常出现明显口渴、多尿、体重突然下降、频繁餐后心慌出汗等异常,或家庭自测多次偏高,尽快就医,由医生评估并制定方案。

四、几个常见误区,顺手改掉
— “水果随时吃”:多数人放到两餐之间、量控在一个拳头大小更稳,餐后立刻大量吃更易冲高。
— “全靠代糖饮料”:短期替换有帮助,但别因此放松总量,而且有些人喝了更想吃甜。
— “只看空腹数值”:餐后2小时的情况同样重要,精神状态和饱腹感也要一起看。
立刻可照做的小清单
今天晚饭:先菜后肉再主食,吃满20分钟。饭后10–15分钟出门走25分钟。含糖饮料换成水/茶/无糖咖啡。不妨准备一个“应急包”,其中可放置坚果,或是无糖酸奶。在不时之需时,它们能及时为身体补充所需能量,带来一份便捷与安心。睡前关屏,做6次深呼吸。这一周把主食“换一半”;早餐补蛋白质。记录三天餐后体感评分,找出最容易让你波动的那一顿。下周量一次腰围,写在本子上。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