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刚过,一位39岁的中年男子凌晨被紧急送入急诊。
原因竟是——“秋天感冒引发的心肌炎”。你没看错,夏秋交替,他只是贪凉睡了几天空调房,竟差点送命。这不是个例,医生眼里,立秋后的“隐形杀手”远比你想象得多。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家人或朋友?一入秋,就还穿短袖、睡空调、喝冷饮,觉得“凉快舒服”。可就是这种“舒服”,可能是慢病、感冒、甚至心脑血管病的“引爆点”。
每年立秋后,医院里的病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不是说“太冷”,而是“没重视”。秋天不是凉快,是“凉毒”,它温差大、湿气重、昼夜反差明显。
尤其对中老年人而言,是整个年度最容易“出事”的时节。
2025年立秋恰逢“秋老虎”肆虐,全国多地高温与突降暴雨交替,气候极端反复。这种剧烈变化,对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都是“灾难性考验”。不注意保养,疾病就会悄悄“埋雷”。
医生们总结出“四个立秋后必须注意的健康关键点”:不穿、不睡、不喝、要吃。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临床无数病例换来的教训。每一条,都是“要命的小事”。
“1不穿”——不穿湿衣、紧身衣、露腹衣。
立秋虽热,但早晚温差大,尤其是腹部受寒,极易引起胃肠痉挛、腹泻。很多青少年习惯健身后不换衣,或者穿露肚短袖,一进空调房就出问题。
医生指出,腹部是“脾胃之宫”,受寒即伤脾胃。中医认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秋风起,更应重视“护腹”。临床中,因受凉引发胃炎、肠炎的年轻人,比比皆是。
“2不睡”——不睡地板、不睡通风口、不通宵熬夜。
很多人立秋后觉得“晚上凉快”,就干脆睡在地板上或窗户边,结果一觉醒来腰酸背痛,甚至落下“老寒腿”。
医学研究表明,夜间温度低于25℃时,睡眠中体温调节易失衡。尤其是老年人和孩子,免疫力本就较弱,寒气入体极易引起风湿、感冒、甚至诱发慢性病复发。
“3不喝”——不喝冰饮、不贪凉茶、不喝过量酒。
有人觉得“天气热就该喝凉的”,结果胃不舒服、拉肚子、甚至血压波动。医生强调,立秋之后,人体阳气趋于收敛,喝冷饮等于“火上浇油”。
中医讲“秋燥伤肺”,肺为娇脏,最忌寒凉。过多冷饮会损伤脾肺阳气,降低免疫。特别是家中老人,过量饮用凉茶降火,反而容易引起腹泻、食欲不振。
“4要吃”——要吃润肺、养脾、健胃的食物。
立秋之后,饮食应以“养阴润燥”为原则。蜂蜜、梨、百合、银耳、山药、莲藕等都是润肺佳品。医生建议,适当喝点小米粥、山药粥,有助于健脾养胃。
现代研究证实,山药含有多种黏蛋白和微量元素,可增强免疫、调节血糖。而银耳富含植物性胶质,是天然“美肤食材”,还能润肺止咳。很多医院食堂的“秋季养生汤”,都有它们的身影。
在临床中,医生遇到最多的病人就是“换季没调整”。比如一位56岁的女患者,长期手脚发凉、胃痛,原以为是“老寒腿”,后来检查竟是寒湿引发的慢性胃炎和关节炎。
患者说,她平时爱吃水果、喝冷饮,立秋后也没调整作息,结果一病就是三个月。
医生提醒,立秋并非“凉爽”的开始,而是“调养”的关键窗口。此时调整作息、饮食和穿衣,能有效降低秋冬疾病的发生率。尤其是三类人群:老人、孩子、慢病患者,必须格外注意。
不少年轻人觉得“我还年轻,扛得住”。但临床上,立秋后因免疫力下降而患病的年轻人并不比老人少。特别是那些夜班族、程序员、“报复性熬夜”人群,秋天更是“健康滑坡期”。
从西医角度看,立秋是人体交感神经活性增强期,容易导致血压波动、心律不齐。此时若再熬夜、贪凉、饮食不节,很容易触发“隐性问题”。而中医讲“秋主收敛”,养生重点在“顺应天时”。
医生建议,立秋后至少做到三件事:早睡早起、饮食温润、适度运动。比如晨起慢跑、晚饭后散步,避免剧烈运动出汗过多;饮食上减少油腻煎炸,增加粥汤、炖菜,帮助脾胃调养。
此外,医生提醒大家注意呼吸道防护。今年秋冬将与新一轮流感高发期重叠,戴口罩、勤洗手仍是有效防线。特别是孩子和老人,有基础病者,建议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养生不是养懒,是顺势而为。立秋不是“放松”的信号,而是调节、预防、储备健康的开始。就像农人秋收前要准备仓储,人体也该“藏精养气”,为冬天打好底子。
医生强调,秋季最忌“忽冷忽热”,建议衣着“上薄下厚”,尤其是保持腹部、膝盖、脚踝的温暖。中医讲“三分寒从脚起”,脚冷则全身冷。建议晚上泡脚,加入生姜、艾叶,有助驱寒安眠。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看,秋天是“气血收敛”的关键节气,也是调理慢性病、养生保健的最佳窗口期。很多医院的康复科、中医科此时门诊量激增,正是因为老患者懂得“提前调”。
医生提醒,每一次身体的不适,都是健康的“预警灯”。别等到“真正生病”才追悔莫及。立秋不是吓唬人的,而是提醒我们,该“修内功”了。
与其等病上门,不如先调生活。从今天开始,管住嘴、迈开腿、穿好衣、早点睡,立秋四大“黄金养生法则”,你做到了吗?
阳气收,阴气长,秋天虽美,健康更贵。别让立秋成为你“健康的转折点”。
参考文献:
[1]秦兰兰, 刘建斌, 李灵. 中药复方对慢性胃炎患者胃肠功能的调节作用[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4, 42(3): 112-115.
[2]王国建, 陈洁, 刘志刚. 立秋节气与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临床相关性分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5, 45(4): 289-292.
[3]张晓敏, 李晨阳. 立秋节气养生理论与现代医学调养相结合的探讨[J]. 中医健康养生, 2025, 18(8): 56-6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