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洪森不是王室出身,却能赶走王子、稳坐总理位子几十年,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他靠的不光是权谋和手腕,更有一段鲜血和战争铺成的通道。从一个少年士兵,到一国权力顶峰,这条路走得不稳不慢。
战争改变命运,不少人死在枪下,洪森却在枪林弹雨中一步步往上爬。他出身普通家庭,家境平平,没读多少书,十五岁入伍,赶上柬埔寨最混乱的年代。当时全国正闹腾,红色高棉和政府军斗得你死我活。谁也没想到,这个小兵最后成了总理。
1970年代初,红色高棉崛起,越南战争余波不断蔓延,柬埔寨内部开始碎裂。洪森加入红高棉,干的是基层军官的活,四处打仗、四处清剿。起初他只是个会打的兵,后来变得会看风向。红高棉内部斗争严重,一批老同志接连“失踪”。洪森没坐以待毙,他干脆叛逃。
1977年,他连夜越境投靠越南。那年红高棉还强势,很多人认为他疯了。可两年后,局势急转直下。越南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推翻了红高棉政权,扶持起一个新政府,洪森就在其中。他当上外交副部长,年纪轻轻已是高层。不是运气,是判断准、走得快。
红高棉残余没死透,游击战、暗杀、反扑一波接一波。洪森作为政府军骨干,一面抓军队整顿,一面对付内外势力。他清楚知道这不是打赢一场仗的问题,而是要活下来,还要压住别人。从战地走出来的人,不信理想,只信能打能守。他动得早,站得稳,每一仗都在为自己积筹码。
1985年,他正式成为柬埔寨总理,是当时世界最年轻的政府首脑。这不是一步登天,而是靠每一步都踩在刀刃上换来的。他背后站着越南,手里抓着军队,前面还有红高棉残党没清。谁都不看好这个年轻人,他自己也没法松懈。那几年,他几乎全靠铁腕在维持局面。谈不上辉煌,但稳得住。
洪森不是战神,却懂战争是政治的延伸。军功不是装饰,是保护伞。别人打仗是求胜,他打仗是为活路。在红高棉清剿战中,他亲自指挥多个行动,军中威望水涨船高。对手怕他,部下服他,越南信他。这三股力量捏在一起,才把他推到上面。没有这段经历,他也成不了日后的“老大”。
有人说洪森是靠外援上位,也有人说他背后有势力支持。话没错,但忽略了一点——他自己从不退。战场是最现实的地方,谁敢冲、谁能赢,谁就有话语权。红高棉之后,柬埔寨陷入内斗多年,每一次风浪中,洪森都能避开漩涡。这不是巧合,是经验,是嗅觉。
到1990年代,联合国介入柬政重建,西哈努克王室重新上台。洪森明面上退让,私底下却握紧权柄。他没有靠家族、也没靠资本,全靠十几年打拼出来的军政网络。别人谈宪法,他看兵力。有人想清洗他,他先动手。不是因为心狠,而是没退路。
柬埔寨是个有国王的国家,可这国王长期没权。王室想插手政局,总得看洪森脸色。上世纪90年代,洪森面对的不只是政治对手,还有王室里的不安分子。当时国王诺罗敦·西哈努克的次子诺罗敦·拉那烈高调进政,组党参选,联合国支持,国外看好,一时风头无两。
1993年,柬埔寨举行多党选举,洪森的党输了,拉那烈赢了。按说他该交出权力,但他没认输。他找西哈努克谈判,逼宫一样要求“联合执政”。结果出炉,拉那烈成第一首相,洪森则是第二首相,两人共治,名义平起平坐。其实从一开始,洪森就没打算平分权力。
两年后,权力争斗升温,军队出现分裂苗头。拉那烈试图架空洪森,洪森则开始拉拢军中要员。1997年7月,洪森果断动手,出兵扫平拉那烈系武装。整件事干净利落,外界称之为“七一三事件”。拉那烈被迫流亡国外,王子身份没能保住官位。
不是谁都能赶走王子。洪森敢动手,是他早有准备。这些年他掌控军政要津,打下了铁三角阵地。军队是自己的,地方是自己的,法院和警察也能调度。他不讲情面,先下手为强。西哈努克被迫妥协,国内反对派一时哑火,洪森从此彻底坐稳第一把交椅。
赶走王子不等于消除反对派。洪森随即开始整顿内部,清洗不听话的人,重组军队系统,把忠诚度摆在第一位。政府机构换血,党内改组,连媒体也重新安排。整个政权运转方式变了,从联合执政转为强人主导。拉那烈回国后成了摆设,原有支持者也被边缘化。
不仅如此,洪森还盯紧外援与国际组织。联合国施压、欧美喊制裁,他都顶住。用的是最简单的办法——稳定换支持。他强调政权稳定、社会稳定,用经济数据对冲政治质疑。每当有人说他不民主,他就指着发展成果说话。别人动口,他动手。别人讲程序,他看实效。
1998年以后,洪森以压倒性优势胜选,连任总理。从那一刻起,柬埔寨进入“洪森时代”。谁想挑战他,不是流亡就是被控罪。不止一次,有反对派高层被迫离境。有人批评他集权,他不否认。权力集中才好治理,这是他一贯的逻辑。他不是说得漂亮的领导人,但懂得怎样控制局面。
洪森的权术不在嘴上,而在于手上的网。媒体、法院、军队、地方、议会,全都有他人马。王室看似还在,实则已失话语权。连西哈努克也不得不与他和解,拉那烈更成了“被安排的角色”。这场政治博弈,不靠斗争术语,全靠具体操作。洪森不是天才,是实干家。他的政坛地位,不是说出来的,是一步一步干出来的。
军装脱了,战功还在。这是洪森和其他政客最大的不同。他不是从书桌后坐上权位,而是从丛林里打出来的。一开始靠战争吃饭,后来用战争当凭证。反对派骂他独裁,他摊开手——谁打过仗?谁带兵守国?论能打、论能守,没人比他有资格坐那把椅子。
1990年代末到2010年,柬埔寨政坛换了很多脸,他一个人没变。对手越来越西式,口头自由、民主体制、法治精神,全是教科书上搬来的说法。他不听这些,他问:你有兵吗?你敢动吗?你扛得住外压内讧吗?当局势乱成一锅粥时,民众信的不是谁话多,而是谁稳。
他稳的方式很直接——把不稳的清掉。最大反对党CNRP崛起太快,搞动员、搞游行、搞议会博弈。洪森没废话,先查财务、后抓领导。肯·索卡被控通敌、限制出境,随后判刑。萨姆·兰希直接流亡泰国,再不能回国参政。党被解散,议席清空。国外叫嚷“政治清算”,他照样办。权力这事,不给解释,只看结果。
有人不服,逃出国门继续发声。洪森就发动国际资源盯紧人。一出事就说“境外干预”,一动乱就说“恐怖威胁”。言辞虽重,但套路实用。连2025年一名前反对党议员在曼谷被枪杀,都让人重新回想起洪森的统治逻辑——敌人不能留尾巴。有没有直接关系不好说,可气氛已经明白。
对洪森来说,统治不能靠选票堆出来,要靠拳头护住。他不玩复杂的民意设计,也不搞表面文章。他的政绩,在于没人敢挑事,在于经济稳中有升,在于军队绝对听话。西方不喜欢这种模式,但本地民众只看一件事:国家有没有乱?日子能不能过?如果能,谁坐上位并不重要。
战争给了他开始,反对派让他练手。他的政治生涯像是一场接力赛,不允许别人递棒。他靠战功站稳台面,用强势压服质疑,哪怕全球看不惯,他也不在意。他是把战场逻辑带进政治的人,不是嘴上说民主,而是脚下要地盘。他打仗不多,但懂战争逻辑:要赢,不要对等。
在柬埔寨这片土地上,政党换了十几个,总理换了三个,军队改了名,但真正说了算的始终是他。不靠牌子靠经验,不靠口号靠手腕。他不是最有文化的,却是最懂权力规则的。在别人喊改革、喊宪法的时候,他已经把系统安排得密不透风。这不是才华,是经验的堆积,是手上的老茧。
2023年,洪森突然宣布交棒,把总理位子交给儿子洪玛奈。外界惊讶,毕竟他一当就是38年,是当时全球在位时间最长的民选政府首脑。交权不是退休,是换打法。他不下场,但场子还是自己的。他从没说要退出,只是换个位置看局。
洪玛奈是西点军校出身,学历亮、履历稳,一上来就被贴上“新面孔”标签。但懂行的人都知道,这是洪森安排多年的牌。他的儿子早在2010年前就已被推上军方高层,实权早就布好了。等到社会对“老洪”产生审美疲劳,他果断推出“新洪”,换皮不换骨。
换人不换政策,这是柬埔寨一贯的传承逻辑。从红高棉之后,这个国家最怕乱。所以一旦局面稳下来,就不轻易放。洪森最怕的不是反对党,是不确定性。他不让系统乱,是给自己的安全铺路,也给后人开路。表面退位,实则监管更紧。他不是“荣休”,是“监政”。
媒体对这次交接有各种猜测:是主动安排还是被迫妥协?是家族传承还是制度过渡?洪森没解释。他只说了一句,“需要稳定”。他把政治当生意做,每个岗位都安排人,每个部门都有线。儿子不是天降,是团队培养。他不相信自然更替,他要的是控制周期里的每一个细节。
有人说他功高盖主,说他自己成了柬埔寨真正的王。这话不好验证,但从权力结构看,说他是现代版“摄政王”也不过分。他掌控的资源、人脉、系统,足以决定国家走向。他让国王当吉祥物,让议会做背书,让法院帮维稳。这套系统运转了几十年,换汤不换药。
未来会不会变?很难说。但从洪森的风格看,他从不打没准备的仗,也不放任失控的变量。他的统治方式可能不被模仿,但不可复制。他不是靠制度撑起王朝,而是靠自己一砖一瓦地堆起来。退是形式,控是本质。他不再出面,不代表他放手。他的影子,还在政坛每一个角落。
洪森不是完美政治人物,他的争议从没断过。但在柬埔寨历史上,他是绕不开的一页。从一名基层士兵到国家权柄核心,从战火中站起到赶王子出国,这条路没人走过。他能走通,是眼光、是胆识,也是现实。他的故事,不是英雄传奇,而是权力操作手册的一页页注脚。功高盖主,不是夸张,是实录。
更新时间:2025-07-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