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潇湘晨报、人民日报、鲁网】等(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娱之以理
编辑|娱之以理
今年的胖东来好像和“热搜”挂上钩了。
从年初的“红内裤事件”到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玉石事件”。
再到如今的“招聘服刑人员事件”。
明明只是一家“商超”却总能在商业领域外引起众多消费者的关注。
而就在人民日报锐评胖东来聘刑释人员没几天时间后。
于东来就又作出一个“高下立见”的决定!
今年8月份,胖东来在公开渠道发布了一则特殊的招聘说明。
胖东来将面向刑释人员开放岗位。
这则消息一出,瞬间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
网友留言:“给了这些人改过自新的机会,不至于找不到工作重走老路,为胖东来点赞”。
也有人直言不讳地点赞:“赞扬胖东来,助刑释人员再就业,传递温暖正能量。”
面对汹涌的舆论,人民日报率先发声锐评。
人民日报评胖东来招聘“刑释人员”:助“跌倒的人生”重新出发。
这份官方认可,不仅让胖东来的招聘行为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
更将“刑释人员就业难”这一社会议题推到了公众视野中心。
原来,当企业愿意放下偏见,就能为一个群体打开一扇希望之门。
但是这个打破常规的举动也伴随着争议。
有部分网友质疑:“难道‘进去过’反而成了‘香饽饽’?”
还有人担心招刑释人员会不会有安全隐患?
面对质疑,于东来没有过多辩解,只是在后续的招聘流程中增加了“岗前沟通会”。
邀请刑释人员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规划,也向他们坦诚企业的要求和期望。
这份看似简单的双向沟通,恰恰藏着胖东来对待“人”的底层逻辑。
它没有因对方的特殊过往而刻意回避。
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去沟通,这份尊重远比空洞的承诺更有力量。
而这份对“人”的忠实与坦诚,并非胖东来一时的心血来潮。
其实,胖东来被称作“好企业”,早已不是第一次。
此前,它就多次因“反行业常规”的员工待遇和服务细节登上热搜。
成为无数打工人心中的“理想雇主”。
在薪资待遇上,胖东来从不藏着掖着。
超市一线员工月薪远超同行业平均水平,还会根据员工表现发放年终奖和分红。
更难得的是,于东来曾公开表示:“员工是企业的根,不能让他们为了生活发愁。”
在人性化管理上,胖东来更是把“员工第一”刻进了骨子里。
而在服务细节上,胖东来的“贴心”更是出了名。
走进胖东来超市,入口处设有专门的宠物寄存区。
生鲜区里,每个摊位旁都配备了湿手器和一次性手套,方便顾客挑选食材。
有顾客调侃:“在胖东来消费,感觉自己不是‘上帝’,而是被家人照顾的朋友。”
正是这样一家早已用“高薪、福利、细节”证明过自己的企业。
当它选择招聘刑释人员时,才会有更多人愿意相信这不是一次博眼球的营销。
毕竟,刑释人员回归社会,最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被当作正常人看待”。
而胖东来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份空白。
它用自己的口碑告诉社会:刑释人员不是“定时炸弹”。
只要给他们一个岗位、一份信任,他们就能用努力证明自己。
如果说招聘刑释人员是胖东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在央视锐评几天后于东来做出的一系列举动,直接高下立见。
在原定的20人招聘名额没想到投递简历竟达到30人。
原本以为还会有十名应聘者失去这次机会。
但没想到于东来将这30人全部录用。
于东来亲自主持面试,面对求职者坦言:“你们已经为过去的事情付出了代价,不用觉得低人一等,好好干”。
在接受刑释人员这么大争议的情况下。
胖东来还愿意扩招,这一决定“高下立见”。
这份 “高下立见” 的背后,是于东来 “用爱管理” 理念的落地。
对于刑释人员的平等聘用,胖东来始终将 “人的尊严” 放在利益前面。
要知道,现在的就业市场,企业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
尤其是对刑释人员这样的“特殊群体”,很多企业即便不提供额外福利,也能招到人。
可胖东来偏不这样做,它不仅给刑释人员提供和普通员工一样的薪资福利。
在招聘现场,胖东来没有像其他企业那样让求职者长时间等待。
而是提前准备了休息区,还为在场外等候的家属送去了矿泉水和小点心。
更让人意外的是,在求职者通过面试后,于东来说:“工资可以提前给,确保大家把房子租好有地方住”。
对比当下很多企业“入职先交押金”的操作,胖东来的做法无疑是“降维打击”。
它用实际行动证明,好企业从来不是靠宣传包装出来的。
而是靠对员工的尊重、对社会的责任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胖东来的举动,看似是一家企业的“个人选择”,实则折射出整个社会对刑释人员群体的接纳程度。
而胖东来的做法,恰恰给所有企业树立了一个榜样。
当然,我们也不能要求所有企业都像胖东来一样接纳刑释人员。
但我们希望更多企业至少能给刑释人员一个面试的机会,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就像于东来在一次采访中说的:“每个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有没有改正的勇气。
胖东来的故事,还在继续。
它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企业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多少利润,更在于承担多少社会责任。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胖东来”出现,用善意打破“前科壁垒”,
让每一个愿意改正的人,都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
本文内容信息来源:潇湘晨报、人民日报、鲁网等
更新时间:2025-09-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