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时卖800万瓶!珍珍浓可乐凭啥让两乐财报冒冷汗?

这夏天饮料圈炸锅了!大窑、元气森林、统一这些国货品牌,居然把冰红茶怼进可乐瓶子里,低糖0脂还卖得比两乐便宜,直接要抢600亿可乐市场!两乐财报里写着“中国市场挑战大”,可他们还在靠老配方啃老本,国产饮料却玩起了“冰红茶+气泡”的混搭风,连珍珍浓可乐都1小时卖800万瓶——这场可乐江湖的混战,到底是国货瞎折腾,还是两乐真的不行了?


一、国产饮料突然敢叫板两乐?手里攥着三把“新武器”

要搁十年前,谁敢说国产饮料能跟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叫板?那会儿超市货架上,红瓶可乐、蓝瓶百事像俩门神,国产汽水要么躲在角落卖情怀(比如崂山可乐),要么靠荔枝味、橘子味搞差异化(比如珍珍、北冰洋),根本不敢碰“可乐”这俩字。可现在不一样了,大窑直接官宣“冰红茶可乐”,元气森林出到“冰柠可乐3.0”,统一更狠,把可乐和冰红茶混一起叫“碳酸茶饮料”——这群国货品牌哪来的胆子?

第一把武器:混搭风玩明白了,把茶饮料流量怼进可乐瓶
你发现没?最近火的国产可乐新品,没一个敢直接叫“XX可乐”跟两乐硬碰硬。大窑叫“冰红茶可乐”,统一叫“可乐冰红茶”,元气森林更鸡贼,直接放“霸气汽水系列”里——本质上都是“可乐基底+茶味顶流”的混搭。这招多聪明啊!茶饮料现在多火?康师傅茶饮料一年卖217亿,农夫山泉茶饮料涨32%,年轻人夏天手里不攥瓶冰红茶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懂行。国产饮料把茶味灌进可乐瓶,等于把茶饮料的流量和可乐的气泡感捆在一起卖,消费者尝鲜欲直接拉满。

就说大窑,之前靠“大汽水”定位在线下超市杀出血路,2024年线下销售额涨了30%,这次推冰红茶可乐,直接强调“1瓶能量=四分之三个苹果”,把“低糖0脂”的健康标签贴得死死的。统一更绝,500ml的瓶子加到680ml,价格还跟两乐差不多,主打一个“花同样的钱喝更多”。年轻人本来就嫌经典可乐太甜、气泡太冲,现在有个带茶味的、不发胖的、还量大的选项,凭啥不试试?

第二把武器:健康牌打得比两乐还溜,精准踩中“怕胖又想喝”的痛点
两乐这几年也在喊“健康”,可口可乐无糖款二季度涨14%,百事刚宣布要出“益生元可乐”。但你仔细看,两乐的健康是“被动防御”——原来的高糖可乐卖不动了,才被逼着推无糖版,配方还是老一套,只是把蔗糖换成代糖。国产饮料不一样,他们是“主动进攻”,从出生就带着健康基因。

元气森林冰柠可乐3.0,直接把含糖量压到0.5g/100ml以下,比可口可乐无糖版还低;珍珍浓可乐虽然叫“浓”,但500ml才5块钱,比两乐便宜1-2块,还强调“0人工色素”;崂山可乐更绝,直接往里面加砂仁、丁香、白芷这些中草药,主打“本草中国味”。现在的消费者,尤其是95后、00后,喝饮料先看配料表,“低糖”“0脂”“天然成分”比啥都重要。两乐还在纠结“代糖有没有怪味”,国产饮料已经把健康玩成了产品卖点,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第三把武器:国潮加持+本土渠道优势,把两乐的“客场”变成自己的“主场”
两乐进中国几十年,渠道确实厉害,超市、便利店、餐馆几乎全覆盖。但他们的渠道有个死穴:太依赖“大一统”铺货,对区域市场的细分需求反应慢。国产饮料就不一样了,土生土长的“地头蛇”,太懂中国人怎么买饮料了。

统一的可乐冰红茶,直接放弃全国铺货,聚焦华东、华中、华南这些茶饮料消费大省,线下主攻夫妻老婆店、社区超市,线上在抖音、小红书找探店博主推“680ml巨无霸测评”,精准触达“夏天吨吨吨喝水”的人群。珍珍更狠,浓可乐上线直接绑定京东便利店,1小时卖800万瓶,靠的就是“即时零售”的爆发力——年轻人半夜追剧想喝饮料,外卖30分钟送到,两乐的传统经销商体系根本跟不上这速度。

更别说国潮这股东风。现在年轻人买东西,“国货”俩字自带加分项。崂山可乐焕新时,直接打出“本草中国味”,把高良姜、枣这些中草药成分当卖点,评论区全是“支持国货”“比洋可乐有中国味”。朱丹蓬说“新生代爱国情怀加强”,这话不假——以前喝两乐是“洋气”,现在喝国产可乐是“潮流”,消费心理变了,市场格局自然得跟着变。

二、两乐的反击为啥看着像“老年人健身”?守着老本还想赢?

看到国产饮料这么折腾,两乐难道坐以待毙?也不是。可口可乐二季度净利润涨58%,百事有机销售涨2.1%,财报里都写着“中国市场稳健”。但你细品,这“稳健”背后全是隐忧——两乐的优势还在,但短板越来越明显,反击动作看着热闹,其实像“老年人健身”,动作慢、力度弱,根本追不上年轻人的节奏。

最大的问题:创新太慢,20年才敢给可乐加新口味
百事刚宣布要出“益生元可乐”,号称“20年来首次给传统可乐加新口味”。20年啊朋友们!这20年里,中国饮料市场从单一的碳酸饮料,变成了茶饮料、气泡水、功能饮料百花齐放的江湖,元气森林从成立到年销百亿只用了5年,大窑从区域品牌冲到全国前三只用了3年,两乐却在经典可乐的配方上磨磨蹭蹭20年,才敢加个益生元?

不是说益生元不好,而是这创新太“滞后”了。现在消费者对饮料的要求早就不是“解渴”,而是“好喝+健康+好玩”。国产饮料玩混搭(冰红茶+可乐)、玩情绪(珍珍浓可乐主打“浓到上头”)、玩场景(统一680ml主打“聚会分享”),两乐还在纠结“加不加益生元”,这就像别人都在用智能手机刷短视频了,你还在研究怎么给诺基亚换个彩屏,方向就错了。

可口可乐稍微好点,推了无糖雪碧的“冰柠酷莓”口味,但还是在“无糖”的框架里打转。消费者要的是“新口味”,不是“无糖版的老口味”。经典可乐确实是两乐的“现金奶牛”,2024年可口可乐、百事、大窑合计占了92.87%的市场份额,经典款功不可没。但守着老本不创新,就像诺基亚守着塞班系统,总有一天会被消费者抛弃。

渠道优势正在被国产“蚕食”,线下货架不再是两乐的天下
两乐以前最牛的就是渠道——不管你在一线城市的711,还是十八线县城的小卖部,都能看到红瓶蓝瓶的可乐。但现在,这个优势正在被国产饮料一点点啃掉。

一方面,国产饮料更懂“下沉市场”。大窑靠“大汽水”在三四线城市超市铺货时,直接把冰柜塞满,价格比两乐便宜5毛,老板进货时自然愿意多摆几瓶。珍珍在广东地区,靠着“荔枝味汽水”的情怀,夫妻老婆店的冰柜里永远给珍珍留位置,这次推浓可乐,直接借老渠道就能卖爆。

另一方面,线上渠道两乐根本玩不过国产。元气森林靠小红书、抖音种草火起来,大窑在快手找“超市探店博主”拍“冰红茶可乐开箱”,统一在拼多多搞“680ml大瓶装买二送一”。两乐呢?线上还在靠“经典款买一箱送赠品”的老套路,年轻人刷短视频看到国产新品的测评,直接点链接下单,谁还会等两乐的“满减活动”?

更别说即时零售的崛起。京东到家、美团闪购的数据显示,2024年碳酸饮料即时配送订单里,国产饮料占比从5%涨到15%,珍珍浓可乐上线当天,北京朝阳区的订单量直接超过经典可乐。两乐的经销商体系是“层层分销”,从厂家到批发商到零售商,最快也要3天才能补货,国产饮料直接跟本地仓合作,消费者下单30分钟就能喝到,这效率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对“健康”的理解太表面,只换糖不换“碳酸+咖啡因”的老配方
两乐总说自己在“健康转型”,但你仔细看产品,无非是把蔗糖换成阿斯巴甜、三氯蔗糖这些代糖,核心的“碳酸+咖啡因”配方纹丝不动。可现在消费者要的“健康”,是“尽量少喝碳酸饮料”,而不是“喝无糖的碳酸饮料”。

国产饮料就聪明多了,直接跳出“碳酸饮料”的框架。大窑搞“窑果立”果蔬汁,元气森林推“纤茶”草本饮料,珍珍做气泡水,都是在“非碳酸饮料”领域抢市场。尼尔森数据显示,2023年碳酸饮料销售额增速下滑,而茶饮料、功能饮料在涨,这说明消费者正在“逃离碳酸”,两乐却还在碳酸饮料的池子里内卷,方向错了,再努力也白搭。

就像朱丹蓬说的,“两乐既需要变化,也要守住主战场”。但现在的问题是,两乐的“变化”太慢,“主战场”又被国产饮料从边缘开始蚕食。经典可乐确实还是老大,但年轻人第一次喝可乐时,选择的可能是带茶味的、低糖的、国产品牌的新品,等他们习惯了新口味,经典可乐的“江湖地位”还能稳多久?

三、600亿可乐市场最后会是谁的?国货真能掀翻桌子?

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来了:国产饮料这么折腾,最后能抢走两乐多少市场?600亿的可乐蛋糕,会不会变成“国货占一半,两乐占一半”?别着急下结论,这场混战的结局,可能比你想的更复杂——国货想彻底掀翻桌子很难,但两乐想继续垄断也不可能,最后大概率是“经典款看两乐,创新款看国货”的割据局面。

国货的机会:在细分市场当“小霸王”,而不是跟两乐抢老大
国产饮料现在最大的优势是“灵活”,能快速抓住细分人群的需求。比如学生党喜欢“量大便宜”,统一就搞680ml大瓶装;上班族怕胖,元气森林就推0糖0脂;养生党想喝点“不一样的”,崂山可乐就加中草药。这些细分市场两乐看不上,或者反应太慢,正好给了国货生存空间。

珍珍就是个好例子,不跟两乐抢经典可乐市场,专心做荔枝味汽水,在广东地区做成“区域霸王”,这次推浓可乐,也是先在京东便利店小范围测试,卖爆了再扩大铺货。大窑更聪明,线下主攻三四线城市,线上靠“大汽水+新口味”组合拳吸引年轻人,避开两乐的核心阵地,在边缘市场慢慢壮大。

未来国货大概率会形成“一群小霸王”的格局:大窑在混搭口味领域称王,元气森林在无糖气泡可乐领域领跑,珍珍在区域浓口味市场占优,崂山可乐靠草本特色吸引养生人群。这些细分市场加起来,未必能超过两乐的整体份额,但足以让两乐不敢再“躺着赚钱”。

两乐的底气:品牌沉淀和供应链,不是国货短期内能追上的
别把两乐想太弱。经典可乐卖了上百年,已经成了“文化符号”——过年聚餐要摆可乐,看球赛要喝可乐,年轻人吐槽可乐“不健康”,但聚会时还是会下意识点两乐。这种品牌沉淀,不是国产饮料靠一两个新品就能撼动的。

更重要的是供应链。两乐在中国有几十家工厂,从糖、二氧化碳到瓶子,全产业链成本控制到极致,一瓶可乐的生产成本比国产低10%以上。国产饮料现在靠“性价比”抢市场,但等两乐反应过来,也搞大瓶装、降价促销,国货的价格优势还能剩多少?大窑2024年市占率才刚超过5%,想跟两乐的92%硬碰硬,还差得远。

就像詹军豪说的,“两乐聚焦深耕,国货多元布局”。两乐的优势在“稳”,国货的优势在“活”,短期内谁也吃不掉谁,只能在竞争中互相逼着进步——两乐加快创新,国货提升供应链,最后受益的还是消费者。

四、这场可乐混战的终极启示:饮料江湖早就不是“谁赢谁输”,而是“谁懂年轻人谁活”

说到底,国产饮料挑战两乐,不是“国货 vs 洋货”的对抗,而是饮料行业从“品牌霸权”到“产品为王”的转变。以前两乐靠品牌就能躺着赚钱,现在不行了,年轻人见过的饮料太多了,茶饮料、气泡水、功能饮料……选择多了,自然对“老牌子”没那么执着了。

你看,大窑的冰红茶可乐火,不是因为“国产”,是因为“好喝+健康+量大”;珍珍浓可乐卖爆,不是因为“情怀”,是因为“浓到上头的口感+即时配送方便”;元气森林能崛起,不是因为“营销厉害”,是因为它第一个踩中“0糖0脂气泡水”的风口。这些成功的背后,都是“懂年轻人”——懂他们怕胖、懂他们爱尝鲜、懂他们买东西要看配料表、懂他们喝饮料也要有情绪价值。

两乐要是还抱着“经典配方永流传”的想法,迟早会被年轻人抛弃。国产饮料要是只靠“国潮”和“性价比”,不深耕产品、不提升供应链,也撑不了多久。这场可乐江湖的混战,最后比的不是“谁的牌子老”,而是“谁更懂现在的消费者”。

夏天还没结束,大窑的冰红茶可乐马上要正式发售,元气森林的霸气汽水系列在线上已经断货,百事的益生元可乐还在预热——不管最后谁输谁赢,对我们来说都是好事:以后喝可乐,既能选经典的红瓶蓝瓶,也能选带茶味的、加草本的、0糖0脂的、量大便宜的……饮料圈卷起来,消费者才能喝到更对味的可乐,不是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6

标签:美食   冷汗   可乐   小时   饮料   国货   碳酸   元气   年轻人   可口可乐   崂山   百事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