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重庆大学)
据南方周末10月16日报道,前段时间外卖大战正酣,商家却早已承受不了这种“薄利多销”的模式,为保持盈利,商品单点不送、抬高起送价等形式层出不穷。而当我们想点杯奶茶,若用了优惠券,却发现升级大杯都不行,还得狂加小料才够起送门槛。
一杯奶茶,两份小料,三番凑单——这不是消费者的精打细算,而是一道被精心设计过的数学题。当外卖平台上的奶茶店纷纷挂起“单点不送”的招牌,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点单自由,更是一种对自身需求的判断权。
这场起送价风波最耐人寻味之处在于:它始终披着“优惠”的外衣。平台用折扣券吸引你入场,再用起送价的门槛逼你加购,整个过程如同一个设计精巧的消费迷宫。当你低头计算着如何凑单最划算,却不知自己早已成为别人算法中的变量。
不难发现,平台正从“满足需求”转向“制造需求”。早期的外卖平台确实解决了即时消费的痛点,让消费者享受到数字化的便利。但如今,当平台需要盈利,它的核心能力已经从精准匹配需求转向了精准创造需求。也许你原本只想点杯奶茶尝尝,最终却为凑单买了小料或不得不升级规格——这并非基于你的实际需求,而是平台算法诱导消费的结果。
在这场游戏中,商家同样是身不由己的参与者。表面上看,起送价似乎能提高客单价,但长期来看,商家正在失去与顾客的直接联系,当每个订单都要经过平台的规则过滤,商家再也无法了解顾客真实需求。
更值得思考的是,这种消费模式正在重塑我们的价值判断体系。当“够不够起送价”取代“想不想要”成为决策标准,我们实际上交出了对自我欲望的定义权。久而久之,我们甚至会忘记如何判断“刚好需要”的状态,陷入“为凑单而消费”的循环。
面对这场消费主权的悄然转移,或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划算”的定义。真正的合理消费,不是算计如何凑满金额,而是坚守“需要什么就买什么”的简单原则。当一杯奶茶回归“满足饮用需求”的本质,不是我们吃不到红利,而是我们终于看穿了红利的本质。也许保持对自身需求的清醒认知,才是如今最珍贵的消费能力。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