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40亿让出中国运营权,云南咖农改写全球规则,价格将猛跌?

2025年11月4日,星巴克正式向博裕资本售卖了股权。从内容上来看,博裕资本斥资40亿美元,占股60%,而星巴克则留40%,以做后手。

相关人士表示,新公司将继续以上海为总部,控股后会接管中国8000多家门店。而未来的战略目标,至少要扩大到2万家。

毫无疑问,这是星巴克进入中国26年来,首次出让控股权。话说星巴克这是咋了?突然就想“投诚”了?中资企业是靠什么拿下星巴克的?

曾经的轻奢饮品代名词

在此之前,咱们先来了解一下,星巴克以前的在华格局。

1999年,星巴克初入中国,当时一杯咖啡就要十几二十元。要知道,那时候人均月薪也才几百元,作为普通工薪阶层,压根消费不起这种饮品。

可以说,当时的星巴克卖的并不是咖啡,而是小资情调。

到了2015年,星巴克虽然没咋涨价,但也要30多一杯。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讲,还是有点小贵。由于价格过高,因此它渐渐成了白领们的专属饮品。轻奢,高端,尽显精英风范。

当然了,“不涨价”这项策略,显然也是星巴克的小套路。十几年来争取不涨价,目的就是为了让全体中国人培养喝咖啡的习惯。

在这种情况下,星巴克就能占领更多市场,攫取更多利润了。

瑞幸打响“反星巴克第一战”

然而,到了2017年,星巴克开心不起来了。因为这一年,瑞幸打响了“反星巴克第一战”。

相比于星巴克30多元一杯而言,瑞幸只要10-20一杯。如果叠加优惠的话,甚至能降到10元以下。

大家可别小看这5-10元的降价,这可是妥妥的消费心理战。大家一看星巴克35元一杯,都能管顿饭了,那还是尽量少消费。至于瑞幸,一看才9.9,这么便宜,那就来一杯试试?

当这种消费越来越多的时候,慢慢的大家心中开始有了一个心理账户。许多人会把35元的咖啡列入奖励模块,将其定义为计划性、仪式性、偶尔性的轻奢式消费。

想喝的时候,可能会特意找个时间去店里坐坐,体验那种轻奢的环境和氛围。至于频次的话,大概也就一周一次,甚至一个月一次。

而咱们的本土咖啡,则被消费者列入了日常消费品模块,就跟冰红茶似的。消费此类廉价商品,完全没有心里斗争。说不定哪天心情好,脑子一热,就下单了。

况且,这9.9的咖啡跟35的咖啡,本质上区别不大。既然如此,那为啥不选更便宜的呢?

就这样,随着9.9咖啡的消费越来越频繁,马太效应一发力,大家喝本土咖啡就像喝饮用水一样日常。久而久之,人们也就更习惯于9.9咖啡了。

更有甚者,不少人甚至还会质疑:“啥咖啡要35?抢钱不是?”

雪王登场、星巴克欲哭无泪

当然了,在瑞幸、库迪等本土咖啡的打击下,星巴克勉强还能生存。毕竟体量摆在那,全国有8000多家门店。而且它还具有品牌效应,老客户黏性强,所以一时半会儿垮不了。

更何况,某些客户喝的并不是性价比,而是那种轻奢体验。不然的话,咋证明我跟你们平头百姓不一样?就这样,在粉丝黏性的助力下,星巴克苦苦撑到了现在。

直到2025年3月,雪王——蜜雪冰城来了。这一刻,星巴克终于要哭了。

雪王作为“价格屠夫”,所过之处,几乎寸草不生。其旗下的幸运咖,直接就把现磨咖啡的价格打到了5元级别。即便是美式、龙井拿铁,也才6-9元。

面对这种物美廉价的产品,谁顶得住?一时间,大批消费者纷纷涌入幸运咖。男女老少,络绎不绝,真真正正做到了什么叫国民咖啡。

就这样,在瑞幸、库迪、幸运咖等本土品牌的围攻下,星巴克节节败退。尤其是今年,市场份额已经萎缩至了14%,净利润暴跌85%。到了这时候,星巴克便彻底站在了悬崖边缘。

面对平价咖啡的暴击,星巴克也想过很多破局之道,但很显然一个都顶不住。想正面进攻本土品牌?但碍于星巴克价格太高,根本打不过人家9.9的廉价商品。

想降价?碍于星巴克的成本太高,压根降不下来。毕竟其高昂的租金装修成本,都平摊在了咖啡价格上。这咖啡一降价,星巴克还怎么活?

那怎么办呢?没办法,只能将运营权卖给“本土市场通”——博裕资本了。

博弈曾投资过蜜雪冰城、SKP等,深谙中国市场玩法。所以把星巴克交到博裕手里,大概率能挽回一线生机。

就这样,在“打不过就加入”的策略指引下,星巴克慢慢开始向中国“投诚”了。

曾经被巨头掣肘的云南咖啡豆

那么问题来了,本土品牌究竟是如何实现逆袭的呢?总不能一上来就把星巴克给干翻了吧?关于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逆袭之钥——云南咖啡豆了。

说起云南咖啡豆,这其实还是一笔辛酸史。早在几十年前,星巴克、雀巢等国际巨头,就将云南定为了廉价原材料供应地。

他们要求云南的咖农们,只种高产的低品质咖啡豆,比如卡蒂姆品味这种。至于像瑰夏这种高品质咖啡豆,则全部由欧美农民专营种植。

你云南想种高品质咖啡豆?嘿,我不提供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看你怎么种?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咖啡豆的种植藏着多少奥秘。像水洗、日晒、蜜处理等,都有专门的适配条件,少一道程序都不行。

还有就是在采摘的时候,也只能摘全红果实,否则就会影响咖啡品质。像这些知识,国际咖啡巨头是不会说的。

就这样,他们通过垄断种植、采购、销售渠道,直接将云南咖啡豆的品质焊死在了最低点。

由于缺乏专业的种植养护、深加工方式,以及品牌销售渠道,因此云南咖啡豆只能以极低的价格被收购。

这些咖啡豆运往国外进行深加工,然后贴上国际牌,最后再以10倍的价格卖回给中国人。当这条产业链一成型,国际咖啡巨头便能从中国市场攫取最大利益了。

也正因如此,所以当时有句老话,叫“咖农都喝不起自己种的咖啡”。在最惨的时候,许多咖农甚至想砍了咖啡树,改种玉米,以求生存。

云南咖啡豆的破局之道

面对这个窘境,咱们是如何破局的呢?

这就得轮到国家队出马了。这几十年来,云南农科院经过一系列呕心沥血的实验和研发,终于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咖啡种质资源库。有了这个资源库以后,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

人家欧美培养一株新品种,可能要30年时间。而咱们利用资源库,只需10年即可完成。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意味着云南可以快速造出多款品质更优的“咖啡芯片”了。

无论是坚果风味的咖啡豆,还有颇具茶感的咖啡豆,都能一一给你种出来。不仅质量直逼国际精品咖啡豆,价格还比同阶咖啡豆低了1/4。如此物美廉价的原材料,就问你想不想要?

当然了,光有云南咖啡豆的助力,还不足以形成气候。唯有真正打开国产咖啡市场,中国的咖啡产业链才能做大做强。

于是乎,像瑞幸、幸运咖这些本土咖啡品牌,便闪亮登场了。这些本土品牌一上位以后,就大量采购云南咖啡豆,给本土原材料提供了庞大而稳定的销路。

就这样,在本土咖啡品牌的订单驱动下,云南咖啡豆一跃成神,最终突破了国际巨头设下的市场壁垒,拿到属于自己的销售荣光。

现如今,包括云南咖啡豆在内的本土品牌,已经形成了从育种、种植、加工,到设备研发、品牌营销的完整产业链。

无论是咖啡机、烘培设备,还是咖啡馆,都是采取自产自销的一条龙服务。国际巨头想赚咱们的钱?咱没把对方踢出去就算大方了。

于是乎,在本土咖啡品牌和云南咖啡豆的合击绝技之下,星巴克等国际巨头彻彻底底的输了。

博裕拿下星巴克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云南咖啡豆的采购比例,从以前的12%提高到了40%。通过节约原材料成本,来推出10-20元的平民产品。

唯有这样,才能跟瑞幸、幸运咖等本土咖啡品牌分庭抗礼。不然的话,就只能败走麦城了。

结尾

总的来说,这场咖啡品牌之战,其内核实质上是中国咖啡产业的权力转移。

现如今,中国早已从全球产业链“微笑曲线”的底端向两端攀升。中国人不再满足于廉价制造和廉价原材料的提供,而是致力于打造全产业链,推出自主品牌,自己将利润吞下。

当这套打法越来越熟练的时候,那些国际巨头们便只能饮恨西北了。

毕竟他们面对的可不是某个品牌,而是一整条产业链。在庞大的中国产业链面前,甭管你是星巴克还是麦当劳,都得收起曾经的傲慢,重新寻找自己的生存位置。

不然的话,那就是身死道消了。#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参考资料:

参考消息【星巴克以40亿美元出售中国业务60%股权】

人民日报【云南咖啡为啥能“代表中国”?】

毒sir财经【星巴克中国“卖身”博裕,外资溢价时代终结,瑞幸偷偷笑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1

标签:美食   云南   中国   规则   价格   全球   咖啡豆   咖啡   本土   品牌   产业链   巨头   廉价   国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