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犹太新年还有一周就到的时候,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突然放了个“大招”,他说未来以色列得适应“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还提了句本国是“创业国度”,得准备应对可能的贸易限制。
其实,这话一出来,当地金融圈和科技圈直接懵了,创投圈更是炸了锅,毕竟“自给自足”这事儿,跟以色列的经济底子根本不搭边。
本来大家还在琢磨这话的分量,内塔尼亚胡后来又澄清了,说这话主要是针对国防工业和安全独立,不是整个经济。
但其实,这澄清跟没说差不多,该慌的还是慌。
追踪以色列科技生态的Startup Nation Central首席执行官哈森直接泼了冷水,说“这愿景根本没法接受,跟以色列实际情况差太远”。
他这话不是没道理,以色列经济俩“命门”摆着呢,整体经济靠原材料进口,科技经济更是得靠全球互联,没了这两样,“自给自足”就是空谈。
我倒觉得,作为一国总理,尤其还是管着经济方向的,说话真得掂量掂量。
以色列这几年本就不太平,2023年10月7号冲突爆发后,经济就一直绷着。
Amplefields投资基金的查姆西也说,过去两年已经够难了,私下里谨慎应对还行,总理公开说“自给自足”,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搞不清内塔尼亚胡当时是没考虑透,还是一时嘴快,反正这话一出口,最先受影响的就是市场信心。
这边创投圈还在纠结“自给自足”的事儿,欧洲那边又传来了坏消息。
因为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不少欧洲国家已经开始关切,有的甚至警告要搞贸易措施,武器禁运都先安排上了。
更关键的是欧盟,今年9月初,欧盟委员会直接说可能暂停部分贸易安排。
这事儿波及的可不是小数目,以色列对欧盟的出口里,有58亿欧元(大概67.8亿美元)要受影响,而欧盟可是以色列最大的贸易伙伴。
这贸易限制一预警,特拉维夫证券交易所直接有了反应。
其实之前市场还挺乐观的,毕竟今年上半年,股市表现不错,TA-35蓝筹股指数涨了不少,TA-90指数也飙得厉害,比全球不少主要交易所都强。
大家都觉得冲突可能要缓解,安全和经济风险能降点。
结果内塔尼亚胡这话一出来,股价立马波动,虽说后来因为有结束冲突的新提议又回升了点,但信心这东西,碎了可没那么好补。
哈森还有个观点我挺认同,他说“领导人的话,不光国际上听,商业决策时也会当参考”。
内塔尼亚胡那番“自给自足”的话,对一线的初创公司和工业界来说,简直是“利空信号”。
本来这些公司就在冲突里硬扛,有的员工还得去执行预备役,现在又要面对贸易限制和外资犹豫,日子能不难吗?
要说以色列经济的“顶梁柱”,那肯定是科技产业。
这行业贡献了当地近五分之一的GDP,一半的出口额都来自它,税收更是不少。
但这产业有个致命弱点,钱大多靠外资。
本土科技初创公司,差不多八成的风投都来自外国基金,美国、英国这些地方的资本占了大头,没了这些钱,很多初创公司根本活不下去。
不过今年也不是没好消息,7月份就有两笔大收购,美籍以色列企业家尼尔·祖克的Palo Alto Networks,花250亿美元买了以色列的CyberArk;之前谷歌也收购了以色列的网络安全公司Wiz。
还有英伟达,也宣布要在以色列北部建个大科技园区,花几十亿美元,还能提供几千个岗位,这对当地科技圈来说,算是个强心针。
但好消息归好消息,坏消息也没断。
查姆西就说,现在有些投资者已经决定暂停在以色列的投资了,想等等看事态发展,还有些人更犹豫,这就导致投资要延迟。
哈森也提到,海外业务的以色列公司,已经感觉到国际社会态度变了,客户合作延迟、订单减少的情况比以前多了。
更麻烦的是,不是所有科技公司都能拿到投资,像网络安全、AI这些热门领域还好,其他领域的公司就难了,数百家甚至数千家公司都面临困境。
我还注意到一个情况,哈森说去年有不少商人调整了在以色列的业务布局,还有人去国外长期居住。
本来公司调整布局是为了活下去,但从国家层面看,这可不是好事,科技产业跟本土的联系弱了,长期下来,“创业国度”的招牌可能都要受影响。
说到底,内塔尼亚胡的“自给自足”根本不现实,以色列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科技产业的全球协作,不是“闭门造车”。
现在创投圈的恐慌,不是空穴来风,80%外资依赖的科技产业,一旦外资真的大规模撤离,后果不堪设想。
接下来以色列要做的,不光是缓和冲突、跟欧盟好好谈贸易,还得想办法稳住外资信心,再优化本土资本扶持,不然“创投圈集体恐慌”真可能变成经济衰退,到时候再想挽回,可就难了。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