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冻”有讲究,健康过金秋

【来源:呼和浩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秋季气候多变,天气逐渐转凉,不少人开始纠结穿衣问题。有人早早裹上厚衣,有人却坚守“春捂秋冻”的原则。这流传已久的“秋冻”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怎样“冻”才能“冻”出健康?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什么是“秋冻”?“秋冻”是指秋季气温稍凉爽时,不要急于增添厚衣服,而是适当冻一冻,加强体育锻炼,帮助身体提高抗寒能力,为应对寒冬做准备。过早穿上厚衣,身体得不到对冷空气的锻炼,会使防寒能力降低,不利于人体功能的调节。所以,秋季应该适当冻着点,衣服要慢慢地增加。

科学“秋冻”的三大讲究

01 时间讲究

原则:身体略感凉意,但不觉得寒冷!“秋冻”适用于夏末秋初,日照温度在15℃-20℃时,这时候适当“冻”一下,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抵抗力。当户外早晚温度降至15℃以下,就应该结束“秋冻”了。晚秋再“秋冻”,不仅对健康无益,还可能引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

02 部位讲究

原则:“冻”要讲究“上薄下厚”,但要守住三道健康防线!头部:中医认为头部是阳气聚集的地方,容易受风邪入侵。保护好头部非常重要,否则可能导致头痛、头晕、失眠等问题。腹部:腹部受寒会堵塞经脉气血。秋季温差大,不注意腹部保暖,寒气容易侵袭,直接影响肠胃,引起腹泻。足部:俗话说“寒从脚起”。双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保暖性差,秋季应避免继续穿凉鞋、拖鞋,防止寒邪入侵。

03 人群讲究

原则:因人而异,并非人人适宜!“秋冻”需要接受寒冷刺激,但以下人群不适合: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气温变化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疾病风险。胃肠道疾病患者: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降温时应注意护住肠胃。呼吸道疾病患者:如慢性哮喘、支气管炎等患者应及时添衣,预防感冒。骨关节疾病患者:应特别注意腿部保暖,防止关节受凉。此外,体虚老人、儿童、孕产妇等也不适合“秋冻”。

实用“秋冻”指南

1.气温在20℃以上时,可适当减慢添衣速度,通过微寒刺激提高免疫力。

2.当气温降至15℃以下,并持续两周以上,应及时增添厚衣物。

3.“秋冻”以“手脚温暖、背部微凉”为宜。

4.腹部、脚踝和颈椎这三个部位要特别注意保暖。

总之,“秋冻”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但要根据个人体质和气温变化灵活调整。希望大家掌握科学方法,健康度过这个金秋时节!

来源:公共卫生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7

标签:养生   金秋   讲究   健康   秋季   气温   患者   腹部   保暖   原则   头部   寒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