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知的珍贵瞬间:老一辈革命家如何对待恩师?这些轶闻太戳人

文/王树人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尊师,就是尊敬老师。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现把搜集到的一些老一辈革命家尊敬老师的史料实录如下,以飨读者。

毛泽东:毛泽东最钦敬的老师是徐特立。1937年,延安庆贺徐老60寿辰,毛泽东按照湖南风俗,将一顶镶了红边的黑布帽子和一个红布锁给徐老戴上,并说:“祝您老人家健康、长寿!”毛泽东还读了他给徐老的祝寿信:“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建国之初,毛泽东尽管政务十分繁忙,仍忘不了他与徐特立之间的师生情谊。一次,毛泽东特地派人来到徐特立的住地,邀请他到中南海家中吃饭。席上,还专备了家乡风味的菜肴招待老师——一碗湘笋,一盘青椒,这是两人都爱吃的。毛泽东还抱歉地说:“徐老,请你来,没有好菜吃。”徐老笑着说:“人意好,水也甜嘛!”毛泽东要让老师坐上席,徐老说:“你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坐上席。”毛泽东马上说:“您是主席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更应该上坐。”说着硬是让徐老坐了上席。毛泽东见老师穿着还像当年那样俭朴,就将自己身上穿的一件呢子大衣脱下来送给老师,说是以表学生心意。徐特立接衣在手,激动不已。

◆毛泽东与徐特立。

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沈阳读书时,得到山东高盘之先生的栽培。可以说,没有高先生就没有我今天。”这是延安时期,周恩来在一次接见外宾并回答记者问时说过的一句话。高亦吾(字盘之)先生是一位忧国忧民,追求进步的教师。1910年高先生到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任史地教师。周恩来恰于这年来到东北,成为该校的住校生。当时,高先生讲课传播救国救民的真理,宣传革命志士的爱国事迹,深受学生周恩来的敬仰;而高先生也十分器重与喜爱周恩来。师生二人经常在一起畅谈救国真理。40年后,周恩来还深情地回忆:“高老师在课堂上慷慨激昂地宣传革命思想,多次声泪俱下地讲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悲壮事迹。同学们听了都义愤填膺潸然泪下。从那时起,我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3年,15岁的周恩来毕业前,高先生为他起名字“翔宇”,殷切期望少有大志的学生如鲲鹏展翅,翱翔宇宙。行前,少年周恩来也挥毫赠言:“同心努力,万里前程指日登。”以后,周恩来一直珍藏着恩师的照片,一直珍爱着“翔宇”这个名字。一日为师,终生难忘。1951年12月3日,周恩来已是新中国的政务院总理,工作繁忙,但他听说高先生的儿子高肇甫到了北京时,马上前去迎接,并详细地询问高老师去世的时间,关心地询问师母的身体情况。此后他多次邀请高肇甫一家到北京团聚。1961年,当他听说自然灾害后师母一家生活困难,便把自己节省下来的六十斤粮票托人送到高家。一次高肇甫回山东,总理拿出一个纸盒,说:“里面是人参、咖啡和白糖,送给师母补养身体,是我的一点心意。”当高肇甫把总理的礼物送到老母亲手中时,老人哽咽着说:“这么大的官儿还记挂着从没见过面的我,我真是天下最幸福的人啊!”1962年,周总理给高家汇去100元钱,让给师母治病和买补品。1963年师母病故时,周总理亲自给高家写信并寄钱表示哀悼。

◆1912年,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时的周恩来。

刘少奇:1957年5月,刘少奇来到湖南省视察。他在长沙市会见老中医成秉真时,偶然从这位小学同学的口中听说黄锡类老师还在,只是贫病交加,已经风烛残年了。刘少奇想起老师当年的教诲之情,决定在百忙中挤出时间去看望黄老师。这天上午,刘少奇驱车来到长沙市司马桥2号已80多岁的退休教师黄锡类的家里后,伸出暖暖的手紧握着正卧病在床已瘦骨嶙峋的黄老师的手,亲切地喊着黄老师。乡音无改,黄锡类睁着昏花老眼,望着满面笑容的刘少奇,激动得翻身坐起,要从床上走下地来。刘少奇赶忙伸开两手抱着黄老师的腰,一定要他躺在床上,然后自己就坐在黄老师的床前。接着,师生俩就一往情深地打开了“话匣子”,回忆起当年在玉潭高小的情景。刘少奇说,他永远忘不了黄老师那温和的教态和诲人不倦的精神,他羡慕黄老师的学问渊博而又钻研不息。他说:“黄老师,您讲起辛亥革命和黄兴、蔡锷的革命事迹就眉飞色舞;讲到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国耻就声泪俱下的神态,我至今犹历历在目。”又说,“我后来走向革命,固然是党的培养教育,也离不开你们这些老师的言传身教啊!”师生俩亲切地谈着往事,足足谈了两个多钟头,已超过了原计划时间的一半,直到秘书催了几次,刘少奇在依依不舍地向黄老师告别时,从衣袋里拿出一包茶叶、一包滋补品,另外拿出50元人民币,双手送到黄老师床前的茶几上,深情地说:“学生不能常来看您,请原谅!祝您活到一百岁,看到社会主义建设成功。”

朱德:1939年,在晋东南成立了抗大一分校。朱德亲自参加开学典礼并讲话。开学后,他还在百忙中抽空授课,讲《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等。有一天,朱德路过屯留时拐进学校。他在了解学校的全面情况后,特别问到了教员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大队长张培荣汇报说:“我们大队有四名军事教员,三名政治教员,担负着全大队四个中队五百多名学员的军政教学任务,担子是很重的。教员们讲课后有时回来晚了,就吃不上热饭,菜也不多。因此我们最近作了一条规定,一定要使教员们有热饭热菜吃,以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朱德听后高兴地笑了。他说:“你们这条规定很好,一定要落实,并且要长期坚持下去。教员是我们的老师嘛,是教我们学习知识的。过去讲‘尊师重道’,直到今天我认为这句话还是正确的。教员们每天为大家备课、讲课,辛苦得很哩。生活上给他们以适当照顾,是完全应该的。你们不仅要保证他们顿顿能吃上热饭热菜,我看还应该每顿再给他们加个菜,你同意吗?”张培荣连忙点头,高兴地说:“同意!完全同意!”随即,全校认真落实了朱德的指示,上至大队领导,下至每个勤杂人员,人人都很尊重教员,教员也更加埋头苦干,关心学员,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学质量。

◆抗大一分校旧址。

邓小平:1949年11月30日人民解放军占领重庆。12月8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第二野战军机关进驻重庆市。来到重庆后,邓小平就想到了他所敬重的当年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校长汪云松老师。岁月匆匆,29年过去了,邓小平由当年自己从重庆赴法留学时的情景,想起了当年对他倍加爱护的老师,就派了部队干部去绣壁街寻找汪云松的住所。由于前去的部队干部没把话说清楚,曾任过清廷道台,民国时期又担任过重庆市政府顾问、市总商会会长的汪云松心存疑虑,不知是福是祸,不敢与解放军见面,而叫其长子汪日贤,假言托词把他们打发走了。隔了两天,西南军区又有几名干部,乘坐一辆吉普车来找汪云松,并说明是邓小平政委盛情相邀。汪云松这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随他们一道上了车。到了中共西南局驻地,邓小平见到久别重逢的老师,格外亲热,久久拉着汪云松的手,问长问短。汪云松那不安的心情,一扫而去。他们共同回忆起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往事,邓小平还向汪云松讲了他29年来勤工俭学和从事革命斗争等一些情况。这时正值冬季天寒,但师生融洽无比的谈笑,却使这屋子里充满着浓浓的暖意。邓小平夫妇热情款待汪老师后,派车子把他送回家中。汪云松回家后对许多亲友讲述了他与邓小平面谈的经过,十分感慨地说:“谁说共产党不讲人情,我现在才晓得共产党是最讲人情,不忘故旧的,邓小平就最认我这个老师。”由于邓小平推荐,1950年汪云松去北京列席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受到朱德、陈毅等领导人的优礼相待。当邓小平将汪云松介绍给毛泽东主席时,毛主席说他对汪云松在重庆所做贡献早有所闻,笑容满面地与汪云松亲切握手并说:“感谢汪先生。”1952年春天,成渝铁路即将完工的时候,邓小平又特意请汪云松坐着铁路工务车,一道去工地视察参观。在邓小平的关怀下,汪云松先后担任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受聘为重庆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邓小平调中央工作后,一直惦念着老师汪云松,在他得知汪云松患病后,就打电话请他来北京治疗。汪云松1958年以84岁高龄逝世时,邓小平发去唁电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家属致以慰问。

陈云:1984年7月2日,山东省青州市益都二中教师刘沂生将一封反映优秀高中毕业生不愿报考师范院校的现象的信寄往《人民日报》。同年9月2日,在《人民日报》教育专版上,刘沂生的来信以《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为题发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陈云同志看到了那篇稿件后,于1984年9月4日作出重要批示:“这个问题(指目前高中毕业生报考大学时很少有人把师范院校当作第一志愿)要引起重视。师范院校学生的质量保证不了,对今后的教育、对四化建设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要继续想一些办法,帮助教师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住房问题。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逐步使教师工作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在陈云批示后,中央书记处、国务院等组织联合考察组,到南方20多所大中小学进行调查,1984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刊发了长篇调查报告。12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头条新闻:陈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意见正在贯彻落实,明年元旦将给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以较大的增加。不久国务院作出了从1985年1月1日起,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执行新工资制度的决定。同时决定,从1985年起,每年的9月10日被确定为教师节。

◆1981年2月5日,陈云在北京中南海向首都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育工作者代表恭贺新春。

彭德怀: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元帅身穿便服,准备去接见北京市中小学部分模范教师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该穿军服才好。”彭德怀说:“我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老师应该穿便服……”接见的时候,彭德怀频频微笑着向老师们问好,并亲切地说:“解放军要向老师们学习,解放军要搞现代化建设,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离开老师们怎么能行呢?”

陈毅:1923年冬,陈毅到北京中法大学学习。常被邀请来校授课的北京大学肖纯锦教授同陈毅就有了师生的名份。1925年冬,陈毅在中法大学文学系学习期满后,肖纯锦对陈毅说:“你的学习成绩那么优异,继续读下去是很有前途的,我帮你联系到北大插班吧。”陈毅对肖纯锦说:“先生的好意我领了,我还是要回四川。”肖纯锦留陈毅不住,遂在家里设宴,邀请同事李大钊教授作陪,为陈毅饯行。抗日战争时期,肖纯锦曾担任过国民党江西省政府农林厅长。此间,肖纯锦在得知国民党要派兵到武功山去捉拿陈毅的消息后,马上让自己的爱人程孝福前往武功山给陈毅报信,使陈毅免遭逮捕。1941年,兼任江西省督导粮食生产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肖纯锦,直接负责全省农业生产,供给抗日前线军粮的工作。按照与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秘密计议的办法,向新四军运送了大批粮食。1953年3月上旬的一天,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得知在上海大同大学任教的肖纯锦被家乡江西省永新县公安部门来人以“国民党江西省政府官僚、永新封建派别总后台”的“罪名”带回原籍后,马上给江西省委书记陈正人打电话说:“正人同志,你省的肖纯锦是个高级知识分子,一贯正直高傲,在民主革命时期为我们党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尤其对新四军帮助很大。现在被家乡永新县当作国民党官僚捉回去了,据说要杀头。我建议啊,肖纯锦不能杀,因为他于革命有大的功劳,我们不能胜利了就忘掉人家的帮助。请省委赶快过问,立即释放,并赔礼道歉,护送他到上海来。”就这样,肖纯锦被安全护送回了上海。陈毅不但亲自到车站迎接,而且还在当晚设宴款待了肖纯锦夫妇。数日后,陈毅还与上海市委统战部、组织部作了商议,决定安排肖纯锦去复旦大学任教,同时推举其为上海市政协委员。陈毅知道肖纯锦一事不可小觑。不久后他到了北京,在见到毛泽东主席后,将释放、安置一事及与肖纯锦20年来深厚友情,一一详告。毛泽东在听完之后,颔首道:“你陈毅办事,算是有板有眼。这位肖先生,看来与我们交情非浅,帮助不小,过去救了你陈毅,又援助了新四军,现在你仁义救他,也是应该,应该。”

陶铸:陈寅恪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以及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经典,均有精湛研究,为国内外学者所推崇。解放前,陈寅恪曾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教授。在广州解放前夕,虽然胡适和傅斯年曾多次给他拍电报,催促他去台湾,但都被他断然回绝了。在台湾的蒋介石也曾几次派人去接陈寅恪,但是均未如愿。没能把陈寅恪这样的“国宝”带到台湾去,成了蒋介石的一件憾事。建国后,陈寅恪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授期间,在广东任职的陶铸,不但对陈寅恪十分敬重,而且一直关照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陈寅恪住房小,书摆不下,著述没有助手,陶铸知道后马上通知学校给他解决;在得知陈寅恪视力很差,看报纸感到吃力后,陶铸就送给他一台当时稀有的收音机让他收听时事新闻。陶铸还关照中山大学党委,让他们在陈寅恪经常散步的院子里,专门铺设一条白色甬道,使他散步时不致于迷失了方向。1954年,中山大学新上任的党委书记曾在一次会议上点名批判陈寅恪的思想“陈旧腐朽”。陶铸知道这一情况后,严肃批评了那位党委书记,并要他亲自登门去向陈寅恪赔礼道歉。1962年7月,72岁的陈寅恪不慎在家中淋浴时摔倒,致使股骨跌断后,陶铸闻讯,亲自去医院看望,并和医院研究治疗方案。因为陈寅恪跌断股骨,只能长期卧床,所以陶铸指示,要为陈寅恪配备三名护士,同时,在住房、吃饭、穿衣上,都给予特殊照顾。两年后,有人说:“我们都没有饭吃,为什么要这样优待他?”陶铸听后,生气地说:“陈先生74岁,腿断了,眼瞎了,还在一天天著书。他自己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像个不能独立活动的婴儿一样,难道不需要人特殊照顾吗?”陈寅恪的夫人后来对她的朋友说:“只有陶铸,才真正懂得陈寅恪的价值。”

胡耀邦:1981年11月29日,胡耀邦写信给50多年前他在湖南浏阳县立初级中学读书时的喻科盈老师。信中写道:“科盈老师:得悉玉体犹壮,健饭如常,儿女都已走上工作岗位,为国家、人民尽力,不胜欣慰。……我没有忘记你,没有忘记小学和初中时期其他几位老师,因为这些老师那种正直、廉洁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曾经给了我以巨大的感染力量。……很高兴能在北京见到你。不过此地气候现已严寒,于年事过高之人,诸多不适。希望你明年夏秋季节来。”1982年7月5日,喻老师带着女儿应约赴京。7月7日下午,胡耀邦见到了分别五十多年的老师。师生促膝谈心,回忆往事,无拘无束,共叙情怀。胡耀邦说:“老师呀!小学和初中的老师,我找了好久,能找到的只有您一位啦……”接着,胡耀邦还细心地问及老师住房多大,家庭收入有多少,退休后晚年生活是怎样安排的等等。在共进晚餐的时候,胡耀邦又告诉老师:“您自己做计划,想到哪里看看,玩玩都行,您只管说。”喻老师在北京住了十天,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临别前,耀邦同志为喻老师和他的女儿各买了一块衣料,并设便餐饯行。还祝老师“健康长寿”,请老师“下次再来”,“请代向师母问好”……

王震:1990年8月7日,全国优秀教师“园丁之家”活动在北戴河教工活动中心举行。王震得知后,在赴黑龙江军垦农场的视察刚一结束,就风尘仆仆地赶往北戴河,亲切接见来自全国各地及各民族的教师们。8月,北戴河上空弥漫着灼热的空气。王震顶着高温酷暑步入国家教委教工活动中心时,迎候在那里的教师们掌声雷动。王震深情地说:“我刚刚从东北北大荒回到北京,本想休息几天的,听说你们——全国优秀教师在教育战线上做出卓越贡献的英模们到这里来了,我在北京坐不住了,立即赶来了!心里高兴,把疲倦都忘光了!北戴河是避暑胜地,请你们到这里来,让海风吹尽你们的一身疲劳!过些天回到各自的岗位上,再接再厉,为教育事业再立新功!你们是辛苦的,人民感谢你们,历史感谢你们!我们革命事业急需人才,你们战斗在教育第一线,为国家输送一批又一批人才,你们是培养人才的默默无闻的英雄!”王震说到这里,毕恭毕敬地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

◆1990年,王震在北戴河看望全国优秀教师。

陈赓:陈赓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担任院长兼政委时,学院的行政干部大都是经过长征和抗日战争的老同志。他们对那些副教授、教授也被授予中校、上校军衔很有意见。陈赓就耐心地说服这些“老资格”:“你们有你们身上的枪伤弹片,人家也有十载寒窗;你们有你们的二万五,人家也有他追求知识学问的艰苦过程。你要能设计一个‘风洞’,我也给你一个上校当当。建设国防,培养人才,需要知识分子,我们的老同志要树立为教学端盘子端碗的服务思想啊!”他终于耐心地说服了这些发牢骚的“老资格”。1955年搞肃反运动的时候,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有的教师因家庭出身、社会关系、个人历史等等原因而惶惶不安。陈赓发现这种苗头后,立即在哈尔滨交谊馆接见了军事工程学院高教六级以上的教师和上校以上的干部。他诚恳地对他们说:“现在中央正在搞肃反运动,你们不要怕。若讲问题,我比你们谁的都大,大革命时期,我保护过蒋介石。无话不可对党说嘛,我们无非是打开心扉给党看一看。”他的这番话像一场及时雨,使大家解除了顾虑。1960年反右倾运动时,要把彭德怀给毛泽东的信拿到军事工程学院来批判,肃清“流毒”。为了不让这些教师遭批判、受迫害,陈赓让一位副院长带领他们去吉林省的长春市参观,并且一去就是二十多天,直到学院的“批判”将近结束,才通知这些教师回来,因而他们谁也没有被打成“右倾分子”。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2

标签:历史   轶闻   革命家   恩师   少有   珍贵   瞬间   老师   周恩来   北京   教员   北戴河   教师   师母   重庆市   师生   人民日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