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吐吐得吃不下东西,是不是我没照顾好宝宝?”“生完孩子总忍不住掉眼泪,这样的我是不是太脆弱了?”这些藏在孕产期的琐碎疑问困扰着许多妈妈。有数据显示,20%—30%的孕妈会被产前焦虑缠上,15%的新妈妈会在产后陷入情绪的低谷。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心理医师凌玉茹强调,这些情绪从不是“玻璃心”的证明,而是身体与心灵在特殊阶段发出的信号,一定要看懂背后的原因。
生理剧变:激素与神经的 “双重动荡”
孕产期就像一场身体的 “过山车”,激素水平的起伏剧烈得让人措手不及。孕期里,雌激素、孕激素会悄悄飙升到平时的10倍以上;可分娩后的48小时内,它们又会断崖式下跌。这种骤变会直接触碰大脑里掌管情绪的 “神经开关”,情绪调控的齿轮也就跟着卡壳了。
此外,孕期里反复起夜、胎动带来的睡不好,孕吐、耻骨痛会引发身体不适,还有产后伤口的疼痛、哺乳的压力,都在一点点消耗着妈妈们的精力,让本就脆弱的情绪防线更容易被击溃。
心理冲击:身份转换与期待的 “双重压力”
从 “女孩” 到 “妈妈”,这个身份的跨越里藏着不安:担心自己不够懂育儿、怕分娩时的疼痛熬不过去、焦虑身材再也回不到从前、更恐惧面对未知的育儿难题。有的妈妈甚至会被“妈妈就该无私奉献”“孕期必须万无一失” 的观点“绑架”,以至于忍不住苛责自己。可谁也没说过,成为妈妈的路上,必须一步都不能错。
产后突围:3个关键动作接住情绪落差
如果产后还是不小心陷入了情绪的低谷,别慌,这三个小举动能帮你慢慢走出来。
自我关怀不松懈:宝宝小睡的时候,跟着一起躺会儿吧,哪怕只有 15 分钟,也能帮身体悄悄 “充电”。每天晒 15 分钟太阳,让阳光帮身体分泌更多血清素,坏情绪会跟着慢慢溜走。
家庭协作要激活:一定要让爸爸多参与育儿,不仅能分担妈妈的压力,数据表明,爸爸深度参与育儿能让妈妈的抑郁风险大大降低。
专业求助不羞耻:产后 6 周记得用 “爱丁堡抑郁量表” 给自己打个分,9 分以上就去看看医生。轻度的焦虑抑郁,心理咨询能帮到你;中重度也别害怕,现在有哺乳期能安全用的抗抑郁药。
如果出现伤害自己或宝宝的念头,立刻去急诊或打心理危机热线,这不是软弱,是在好好爱自己。
孕产路上,她们的情绪应该被看见
孕产路上的情绪起伏是身体与心灵在特殊阶段的正常反应。就像感冒了会发烧一样,它只是在提醒你 “该好好照顾自己了”。从理解激素的悄悄变化,到卸下 “完美妈妈” 的重担,再到拉着家人一起并肩前行,科学早已为铺好了一条温柔的 “情绪缓冲带”。凌玉茹强调,愿每个妈妈都能明白,你不必做无所不能的 “超人”,只需做真实的、会累会哭的自己;在滋养新生命的同时,也别忘了好好拥抱自己。毕竟,真正的母爱从不是疲惫的硬扛,而是带着自我关怀的、从容又温暖的绽放。
通讯员 王凝嫣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梅书华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