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在“飞”,数据在“爬”:医疗信息化的“面子”与“里子”

这几年,医疗圈最不缺的就是“宏大叙事”。

今天,这家头部医院发布了自研的专病“大模型”;明天,那家区域医疗中心启动了全场景“智慧医院”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各种前沿技术你方唱罢我登场,仿佛一夜之间,我们就将踏入那个没有重复劳动、没有信息孤岛、诊疗效率极限提升的“美丽新世界”。

然而,当发布会的聚光灯熄灭,回到真实的临床一线和信息科的“小黑屋”,我们听到的往往是另一种声音:

一边是AI大模型在云端“高歌猛进”,一边是基础数据在HIS(医院信息系统)里“匍匐前进”;一边是领导们对“标杆项目”的热切渴求,一边是临床用户对“闲置系统”的冷漠旁观。

这背后,是一个困扰行业多年的根本问题:我们的医院信息化系统,究竟在为谁服务?

“别人都有”:KPI驱动下的“数字化展厅”

在当下的医院管理生态中,信息科主任恐怕是最常感受到“焦虑”的群体之一。

他们的焦虑,往往不来自技术攻关,而来自一种“对标式”的管理惯性。领导最常问的句式是:

你如果试图用“业务需求”、“临床调研”、“投入产出比”来解释,大概率会得到一句:“先建起来,建了就有办法用。”

在这种逻辑下,信息化的“价值”被极度简化了。它不再是提升医疗质量和运营效率的“工具”,而异化成了一种“证明”——证明医院没落后、证明信息化工作没缺位、证明领导有远见。

当信息化建设的驱动力,从“业务真的需要”变成了“领导觉得需要”,系统就不可避免地从“实用品”沦为“装饰品”。

这在AI和大数据的浪潮下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多医院匆忙上马数据平台或AI模型,不是因为临床急需解决某个特定的业务痛点,而是因为“再不搞大数据,我们就落后于时代了”。

结果,就是我们建成了大量的“数字化展厅”:系统界面光鲜亮丽,功能模块一应俱全,适合在汇报PPT和迎检参观时展示,但后台使用数据惨不忍睹。

“系统没人用”:信息科的“权责黑洞”

“数字化展厅”的必然结局,就是“闲置”。

当审计通报指出“系统建成后零使用”,板子最终会打在谁身上?多半是信息科

信息科主任们手里攥着的需求调研表上,可能还留着当初临床科室主任“拍胸脯”的签字:“这个系统一定能解决我们医嘱录入慢的问题!”

然而,从“拍胸脯”到“真使用”之间,隔着一条鸿沟:

没有人会去追责临床科室的业务责任,所有压力都压向信息科。

于是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权责黑洞”:

信息科被要求推动业务变革,却没有流程再造的权力;临床掌握业务流程,却没有改进的动力。

“万能遮羞布”:错把“系统”当“解药”

比“建而不用”更严重的,是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系统不行”。

常听到这样的说法:

仿佛只要上了系统,所有问题都能解决。

但如果基础的流程混乱、数据质量低下、人员缺乏规范操作习惯,再先进的系统也只是装饰。

尤其是在“数据平台”和“CDR”建设中表现突出——如果前端系统每天产出的是“垃圾数据”,那么CDR不过是一个更昂贵的“垃圾回收站”。

技术永远无法解决管理缺陷。

终极之问:昂贵的“安慰剂”?

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之下,许多信息化项目从立项就被注定偏离本质。

唯独没有人关注:系统是否真正提高了诊疗效率、改善了患者体验。

我们正处在技术爆发期,从HIS、EMR到数据平台、AI模型,但这些技术是否真正“服务临床”?还是成了贴在墙上的“安慰剂”?

当一个系统成功的标准,不是“临床用了多顺手”,而是“领导看了多安心”,那我们究竟是在建设信息化,还是在打造“高价幻觉”?

聊聊你的看法:

作为医院信息科的同行、临床医护,或医疗软件从业者: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吐槽洞见,让我们一起撕开“面子”,直面“里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4

标签:科技   里子   模型   面子   医疗   数据   系统   医院   信息   领导   业务   展厅   安慰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