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国家的传统基业中医,竟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日本盯上了!而且应该是蓄谋已久的事情,这种事是咱们不愿意看到的。
就在2025年的3月25日,日本的SPC公司把有着145年的历史的一家中药企业“余仁生”给收购了,这个牌子在全球华人的心里可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日本人究竟有何居心?这家百年中药企业为什么会被收购?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一家百年的中药企业竟然被日本的财团收购了!这里边的两个重要角色,一个是日本三井物产与乐敦制药联手组建的财团,他们手握重金,而且目光锐利,为了拿下中医药这块觊觎已久的阵地,策划了整整两年,最终将50亿港元的支票拍在桌上。
另一边是余仁生,一个在华人世界里响当当的名字,这个牌子像一位功勋显赫但已显疲态的元老,虽有140余年的荣光和遍布全球的忠实支持者,却也背负着沉重的枷锁,首先来自家族内部的压力就很大。
公司股权分散,管理的决策迟缓,几代人传下来,到了第五代,年轻人对经营这门“老生意”的兴趣早已不复当年,内耗成了拖垮这头大象最磨人的绳索,其次是市场的无情挤压,西医的冲击,国际市场严苛的法规壁垒,都让这公司的每一步扩张都步履维艰。
更要命的是它缺钱,缺足够的钱去投入研发,去更新产品,去和现代化的对手在新战场上真刀真枪地较量,日本财团有钱,但敲不开市场的大门,余仁生这边有门路,但口袋里日渐空虚,这笔交易从表面看简直是天作之合。
50亿买的是什么?是那180多家店铺,还是那些生产线?其实都不是,真正被买走的,是那本锁在保险柜里,传承了140多年的无形秘方,是“白凤丸”和“保婴丹”这些拳头产品背后,几代人心血凝结的知识产权。
对于日本企业而言,这是一条梦寐以求的捷径,日本的“汉方药”虽源于中医,但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中国古籍的标准化和工业化再生产,真正的原创性民间验方和秘方,恰恰是其短板,与其他们自己耗费巨额资金和时间从零开始,不如直接买下“题库”和“答案”。
这次收购让日方兵不血刃地获得了余仁生几代人积累的研发成果和制药工艺,瞬间补上了自身产业链上最关键的一环,但是风险也在此刻浮现,当中医药的智慧结晶,从一个讲究师徒传承的文化体系,落入一个信奉专利壁垒的日本手中,会发生什么?
在全球中药专利的申请中,日本已占据约70%的份额,而中医药的故乡,中国却只占0.3%,当这些本属于我们民族的知识,被重新包装和申请专利,它们就可能变成一堵墙,一堵反过来限制我们自己走向世界的墙。
“余仁生”这三个字,本身就是一笔无可估量的资产,它是在东南亚乃至全球华人社群中,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建立起来的信任状,这份信任是任何新品牌花多少广告费都难以在短期内换来的。
日本财团看中的,正是这把能瞬间打开全球华人市场的“万能钥匙”,他们的算盘打得很精明,利用余仁生遍布全球的成熟渠道和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嫁接上自己的产品和资本,从而快速完成全球市场的布局,这远比自己从零开始铺设网络,要高效得多。
余仁生,从一个主角变成了一枚棋子,一个功能强大的“渠道品牌”,但是这把钥匙的使用方式,却可能暗藏对品牌本身的侵蚀,有消息称,收购方计划将余仁生的一些传统药品,降级为“保健品”来推广销售。
这或许能在短期内拓宽消费群体,带来更漂亮的销售数据,但从长远看,这是在消费品牌,这无异于一种“降维打击”,将中医药最核心的“治疗”属性,稀释为可有可无的“保健”概念。
当药不再被视为药的时候,在它背后所承载的专业形象和文化价值也崩塌了,收购完成也意味着一场根本性的权力更迭,企业的掌控权,就从一个历经五代,关系盘根错节的华人家族,彻底转移到一家高效和冷静甚至冷酷的跨国企业集团手中。
余仁生过去的家族式管理固然有人情味,但也带来了效率低下和任人唯亲的弊病,让它在现代商业竞争中显得格格不入,这或许也是余仁华最终选择“卖身”的原因之一,但现在新的管理者入场了。
据说日本公司在收购谈判的时候,曾许诺保留余氏家族成员的管理职位,但在交易完成后却迅速变脸,要求家族成员若想继续参与管理,那就必须重新出资,这不是纯纯骗人吗!
传闻到底是真的假的,咱们也不得而知,但它揭示了一个冰冷的商业现实,在资本的世界里是没有温情脉脉的承诺,只有赤裸裸的控制权,这不仅仅是一家公司内部的权力交接,往更大了看,这更像是一次产业控制权的博弈。
这样的收购也不是一个例子,之前日本企业就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悄然入股或收购了从天津盛实百草这样的中药材原料供应商,到达兴堂这样的药企,这样一来,一条从上游药材,到中游秘方,再到下游渠道的完整产业链,似乎正在被精心构筑。
当余仁生这艘中国百年老字号品牌换上新的掌舵人,它驶向的会是哪个方向?在日本资本和现代化管理的加持下,一个全新的余仁生将脱胎换骨,它将拥有更强的研发能力,更广的融资渠道和更具侵略性的市场策略。
到那个时候它将不再只是一个温和的“老字号”,而是会成为其他中国本土中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最可怕的竞争对手之一,利用它曾经的“中国身份”来挤压真正的中国品牌,更深远的隐忧在于“产业空心化”。
当核心的秘方,技术和品牌都已被外资掌控,生产环节是否还有必要留在中国?研发中心会不会转移到日本?全球采购会不会绕开中国的供应商?这些问题,每一个都可能对国内中医药的上下游产业链,造成难以估量的冲击。
可是这个现象在国内已经是很常见的事情了,同时也给了国内的中医行业一个警告,我们必须要反思,为什么中医这种老祖宗传下来的基业会越来越不受重视,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保护和发展中医药企业!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