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次亏大了!”西方唱衰的非洲烂矿,中国为何赚到了钱?

1998 年,中国有色集团做出了一个让西方舆论哗然的决定 —— 以 85% 的股份接手赞比亚谦比希铜矿。

这座被英国殖民资本掠夺性开采 23 年、废弃 11 年的矿山,当时被西方媒体形容为 “连苍蝇都不愿驻足的废墟”。露天开采留下的巨型矿坑杂草丛生,地下巷道因通风系统瘫痪而潮湿坍塌,就连最基础的采矿设备都被拆卸一空。

西方的嘲笑并非毫无来由:这座铜矿的主矿体埋藏深度超过 1000 米,英国公司曾尝试地下开采却因技术失败而放弃,留下的地质资料混乱不堪。

更关键的是,1998 年中国外汇储备仅 1400 亿美元,而重启这座矿山至少需要 11.7 亿美元的前期投入,相当于当年全国外汇储备的 0.8%。《金融时报》当时评论:“中国在非洲下了一场注定亏本的豪赌。”

赞比亚谦比希铜矿

中国企业的第一步是 “技术扫盲”。

地质团队带着 300 箱地质资料进驻矿区,用三年时间重新勘探,发现英国公司遗漏的东南矿体 —— 这里的铜金属储量达 500 万吨,平均品位 2.19%,是中国国内铜矿平均品位的 2.5 倍。

更重要的是,团队在勘探中发现了伴生的钴矿资源,这为后来新能源时代的资源布局埋下伏笔。

在开采技术上,中国团队放弃了西方惯用的 “粗放式开采”,转而采用自主研发的 “大直径深孔阶段矿房法”。这种技术能将矿石回采率从西方公司的 60% 提升至 85%,并首次在非洲实现井下无人化遥控作业。

赞比亚谦比希铜矿

2018 年投产的东南矿体,成为全非洲首个数字化矿山:当地工人在地面控制中心就能操作千米井下的凿岩台车,采矿效率达每人每天 10 吨,是传统人工采矿的 5 倍。

最关键的是,中国企业打破了西方 “掠夺式开采” 的旧模式。2003 年主矿体投产后,前 8 年的 2 亿美元盈利全部用于再投资,新建了选矿厂、冶炼厂和污水处理系统。

到 2021 年,谦比希铜矿年产量达 25 万吨铜、71.8 万吨硫酸,营收累计超过 22 亿美元,相当于初始投资的 1.9 倍。

谦比希铜矿的重生,让赞比亚的 “铜矿带经济” 重新运转。

矿区所在的铜带省,70% 人口曾依赖铜矿生活,矿山关闭期间失业率高达 80%,街道上布满废弃的厂房和生锈的采矿设备。中国企业入驻后,5300 名当地人获得稳定工作,平均月薪达 600 美元,能养活一家 6 口人。赞比亚政府除了获得 15% 的股份分红,每年还能收取 7000 万美元税收。

当地员工在中南矿体控制中心控制井下设备

更深远的影响是技术溢出。中国在矿区建立了非洲首个矿业技术培训中心,累计培养 2000 名当地技术工人,赞比亚从此拥有了自己的采矿工程师团队。2007 年,中赞合作区在矿区旁成立,吸引 79 家中资企业入驻,投资超 25 亿美元,创造 1.2 万个就业岗位。

2018 年东南矿体投产时,赞比亚总统伦古亲自剪彩:“中国企业不是来挖完就走,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建设现代矿业。”

当谦比希铜矿成为非洲矿业标杆,西方舆论风向突变。

关于中美钴矿战略资源竞争的文章

2019 年,路透社一篇《中国老板剥削非洲工人》的报道引发关注,声称 “中方将当地工人工资压至行业最低”。但数据揭穿了谎言:谦比希矿工的月薪比赞比亚全国平均工资高 40%,矿区还配套了免费医疗站、子弟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

这种抹黑背后,是西方对中国资源战略的焦虑。在刚果(金),洛阳钼业 2006 年以 26.5 亿美元收购的 TFM 铜钴矿,如今年产钴 1.5 万吨,占全球供应量的 10%,而美国直到 2023 年才匆忙启动本土钴矿开采计划。

在塞尔维亚,紫金矿业收购的博尔铜矿,将当地员工月薪从 4600 元人民币提升至 6000 元,却被西方媒体炒作 “破坏生态”,而事实上企业累计投入 7658 万美元用于环保治理,新增绿化面积 34.9 万平方米。

谦比希的成功,只是中国海外矿业布局的缩影。

这种布局源于中国对资源安全的深刻认知:作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占全球 54%)和新能源汽车生产国,中国铜、钴、锂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 76%、98%、60%。

我国矿业海外投资项目主要分布国家和地区

谦比希铜矿的实践证明,突破西方技术封锁、建立全产业链合作,才是破解 “资源卡脖子” 的关键。当西方资本沉迷于短期利润,中国企业正以 “技术 + 基建 + 人才” 的立体投资,在非洲打造可持续的资源合作模式。

谦比希铜矿的故事,本质上是两种发展观的较量。西方资本将非洲视为 “资源提款机”,掠夺后留下废墟;中国企业则选择 “授人以渔”,用技术激活沉睡的资源,让 “烂矿” 变成 “金山”。这种模式不仅为中国赢得了资源安全,更在非洲大陆播下了工业化的种子。

如今,当西方媒体还在纠结于 “中国亏了还是赚了”,赞比亚街头的出租车已换上中国产的电动汽车,矿区的孩子们在中文课堂上朗读 “一带一路” 倡议。

谦比希铜矿的烟囱冒着白烟,井下的自动化设备昼夜运转 —— 这不是西方想象中的 “剥削现场”,而是中非合作共赢的真实图景。

在全球资源竞争加剧的今天,中国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成功,从不是零和博弈,而是让 “不可能” 变成 “共同可能”。

文章来源:钱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财经   中国   非洲   赞比亚   铜矿   矿体   矿区   资源   中国企业   矿业   美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