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旅游地历史碎片 西北行之二:华山遐想

一亿多年前,秦岭之北,渭河之南,一块完整巨大的花岗岩“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从而构成了“奇险天下第一山”,因其山峰“远而望之若花状”,故称华山。据说,华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人考证,“中华”、“华夏” 皆因华山而得名。


上学时的一本地理书,让我晓得西方有华山;一部《智取华山》的电影让我对“自古华山一条路”有了视觉上的认识。但是,当我真正抵达华山脚下,仰望刀削斧劈的山崖山峰时,心灵感受了真正强烈的冲击——这么高峻这么陡峭的山,古代人们是怎么爬攀上去的!





听说,历史上文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摩岩石刻多达上千处。我就想,难道当年李白、杜甫们都不惧天梯欲断滚石临头,他们写下的诗篇会不会是一点实践加上一幅想像?





回来后,我在网络上找古代名人咏华山的诗词。宋朝宰相寇准写过一首有名的《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依我看,这是一首没有特色的诗,随便登上哪座山,这诗都适用。也难怪,他写此诗时才七岁。


李白有一首《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极言西岳华山的高峻壮观。其中写道:“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石作莲花云作台”。他登上过华山峰顶上没有?也不一定,像李白这样的浪漫诗人,想象力特别丰富。还是韩愈实在,他“曾偕数人同游华山,登上苍龙岭时,只见下面万丈深渊,白云绕路,不堪回首,顿生绝望之念,便写了一封遗书投在崖下诀别,后来华山所在地的官员把他救下山来”。





闲话休说。我喜欢游玩,最喜欢的是自然景观。这次能到华山,心情大悦,信步而观联我所想留我所景。我钦佩那些真正的驴友,他们不投机取巧,一往无前奋勇攀登华山最高峰。我却叶公好龙式,坐索道往北高峰而已。





北峰上有一处显然是人为设立的景点,但让游客丝毫不觉得生硬。那就是在一个平台上,立了一块石头,上书“华山论剑”四个大字。我一下子喜欢上了,金庸笔下的人物纷至沓来,栩栩如生。我仿佛亲眼看到了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五人为争夺《九阴真经》,在华山顶上斗了七天七夜的情形;又仿佛看见黄蓉为使她的郭靖夺得第二次华山论剑头筹,伶牙俐齿地将欧阳锋逼疯的情形。郭靖傻人有福。男人实在不能太聪明,太聪明享受不到好爱情。


我傻笑似地看着一个接一个的游客在论剑石牌旁拍照留念。我也开着镜头,像是要捕捉什么,终于,熙熙攘攘中,一个小黄蓉般的形象出现在我的镜头上,我迫不及待地按下了快门。





顺栈道下又上,眼前一块花岗岩巨石。使我惊奇的不是巨石上的字,而是底下:那石块没有根,犹如天上掉下来就屹立在山峰之上。


更奇怪的是,巨石一边有门,显而易见里面可住人。我又联想,那华山派十四代大弟子令狐冲极有可能便在此内面壁思过。就在这里他习成了风清杨的独孤九剑,也在这里,他所深爱的师妹舍他而去。男女之情,完美无缺的几乎没有!岳灵姗的“青梅如豆”、“雨后乍逢”、“同生共死”的冲灵剑法,终究没能和令狐冲合二为一。遗憾吗?不遗憾,命运如此性格使然,爱,大概就是这样的!





站在华山顶上,遥望极目处,也许自己的眼力不足,也许那天没有阳光明媚,我望见不到黄河。李白诗中说,“黄河万里触山动”,“洪波喷箭射东海”。他也许真上了华山,并站在北峰上看到了黄河。可我没能看到。这就是伟大与渺小的区别吧,伟人的目光直透天际风云,而我等凡人,却只能瞧见脚下的沙砾。可凡人自得其乐,自消烦恼,风不吹之,浪不击之,安哉乐哉!就像自己此时此地拍下的影像,广阔的天地间,静在微风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5

标签:旅游   华山   旅游地   遐想   碎片   历史   黄河   巨石   李白   山峰   高峻   华山论剑   花岗岩   渭河   中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