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养生总提示
神志收敛:静心少思,顺应天时。
润燥养阴:多食菱角、银耳;可饮生脉茶、元参茶、沙参粥;食疗如沙参麦冬鸡汤、莲子百合猪肚汤。
防病解乏:赏秋景缓秋乏,防时令病;按大陵穴、揉胃俞穴以防燥养胃。
调和气血:习练少林内功“顺水推舟”。
不宜情绪过极,不宜贪凉,不宜过劳,不宜进食生冷、辛辣食物。
处暑的文化内涵
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它在每年公历8月22日前后到来,标志着暑热天气即将结束,开始向凉爽过渡。“处”在此意为停止,处暑即表示炎热的暑天至此终止。
处暑之后,气温逐步下降,成为夏秋转换的关键节点。此时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增大,降水减少,空气趋于干燥。这一时节也是渔业收获的开始,例如浙江沿海地区会举行盛大的开渔节,在休渔期结束当天欢送渔民出海,场面壮观。
处暑过后不久便进入秋收季。此时降雨稀少对农作物产量影响显著,需注意防范干旱,及时进行灌溉。
处暑三候
处暑初候,鹰乃祭鸟。
处暑初时,鹰感秋天肃杀之气开始捕杀诸鸟,先陈列而后食,如祭祀状。
处暑二候,天地始肃。
处暑中期,天地有寒冷、草木开始掉落之象。
处暑三候,禾乃登。
处暑的最后阶段,农作物成熟。
养生总原则
宜:防温燥,养胃阴。
忌:情绪波动、过劳、辛辣。
此时白天依然炎热,空气干燥,易生温燥邪气耗伤津液,导致皮肤干燥瘙痒、眼睛干涩、口舌干燥等不适。因此,养生重在养胃生津,防范温燥。
起居调理
处暑起居:宜赏秋、防病、缓解秋乏,不宜贪凉。
赏秋收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处暑时节,正值金秋丰收之际。此时,不妨扶老携幼,走进乡间田野或农场,亲历稻浪翻涌、硕果盈枝的盛景,体味“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由衷喜悦。值此良时,亲近自然,感悟“天人合一”的和谐之境。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分享丰收喜悦的同时,也让我们亲眼见证农人躬耕的辛劳。这不仅是对自身的警醒,更是教育下一代珍惜每一粒粮食、感恩每一份汗水浇灌的劳动成果的宝贵时机。
预防时令病
初秋时节天气多变,早晚与午间温差明显,加之空气日渐干燥,容易诱发秋季“时令病”——即秋季高发的常见病、多发病,例如 感冒、气管炎、过敏性鼻炎、胃炎、关节炎等。
在此节气,人们要注意适当保暖,早晚多添一件薄外衣,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和儿童,防止因着凉而生病;要注意室内通风,建议晨起、傍晚各通风二十分钟,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与清新,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未病先防”的意识。
针对秋季过敏性鼻炎的预防,可有以下方法:
(1) 少去杂草丛生的地方。
(2) 减少过敏原的接触是预防过敏最有效的办法。
(3) 不得不去花草较多的地方时,要带好口罩,尽量减少花粉接触量。
(4) 增强运动,提高体质。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比如健走、游泳等。
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体质提高,过敏的症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随之减弱。
缓解秋乏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处暑过后,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都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也就是所说的“秋乏”。
日常起居中,一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秋乏的症状:
保证充足的睡眠。顺应秋季的养生特点,人们要早睡早起。除此之外,处暑节气仍可以延续夏季午休的习惯,使人们有充足的睡眠。
要想睡眠质量好,提倡“睡前五忌”:忌饮酒、饮茶或咖啡;忌晚餐过饱;忌情绪激动;忌过于疲劳;忌噪声干扰。在工作和生活的环境摆上几盆绿色植物。室内适当放置一些能吸收二氧化碳等废气的花草,可改善环境的供氧情况,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秋乏”状态。
梳头、叩齿与擦面。经常梳理头发,可以扩张头皮下毛细血管,促进新陈代谢,保持头脑清醒,消除疲劳。上下牙齿相互磕一磕,既可以保持牙齿健康,还有助于提神醒脑。用双手揉搓面部,使面部红润,可促进面部血液循环,亦有益于改善脑部循环,缓解疲乏感。
处暑后不宜再贪凉
处”是终止的意思,处暑节气代表炎热的酷暑结束。
“天人合一”,人体要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顺应。处暑时节,人们要顺应天气的变化,做好一定的保暖,不要贪凉。白天只要室温不高,就不要开空调。可采取开窗的形式,使空气流动,保持室内凉爽。夜晚要关好门窗,入睡时,腹部、关节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引发脾胃受凉和关节痛。
饮食养生
处暑饮食要点
处暑节气,此时暑气至此而止,饮食调摄方面应少食冷饮和性味寒冷的水果,多食用健脾利湿之品,恢复因夏季暑湿损伤了的脾胃功能。
处暑适用食材
菱角
节气
【来源】又名腰菱、水栗、菱实。菱科植物菱的果实。
【性味归经】味甘,性凉。归脾、胃经。
【功效】清热除烦,健脾益气。
【搭配注意】不宜与蜂蜜搭配,易引起消化不良;不宜与猪肚搭配,易引起腹痛。
【适宜人群】除过敏体质,脾胃虚寒者不适宜食用外一般人群均适宜。
【选购技巧】以果壳易剥,肉质白净脆嫩,清香多汁者为佳。
银耳
节气
【来源】又名雪耳、白木耳。银耳科植物银耳的子实体。
【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肺、胃、肾经。
【功效】补肺益气,养阴润燥。
【搭配注意】不宜与富含草酸的食物搭配,易降低影响成分的吸收。
【适宜人群】尤其适合肺病、肝病、癌症、高血压、神经衰弱者食用。
【选购技巧】以色泽鲜白微黄,朵形圆整,大而美观,气味清香者为佳。
处暑适用药茶
生脉茶
节气
【组成】五味子5克、人参5克、麦冬5克、花茶3克、冰糖适量。
【制法】用300毫升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益气养阴。
【适宜人群】尤其适合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渴、汗出不止者饮用。
元参茶
节气
【组成】元参10克、麦冬10克、绿茶3克、冰糖适量。
【制法】用300毫升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功效】滋阴降火。
【适宜人群】尤其适合热病烦渴、便秘、自汗盗汗、咽喉肿痛者饮用。
处暑适用药粥
沙参粥
节气
【组成】南沙参30克、粳米100克。
【做法】南沙参煎汁去渣,同粳米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即可。
【功效】养阴清肺,祛痰止咳。
【适宜人群】尤其适合肺热燥咳、虚痨久咳、阴伤咽干喉痛者食用。
菱角莲子粥
节气
【组成】菱角50克、莲子50克、大米100克。
【做法】菱角、莲子提前洗净,浸泡后,同大米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即可。
【功效】健脾益气。
【适宜人群】尤其适合脾胃虚弱、病后体虚、免疫力低下、食欲不振者食用。
文章所用配图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08-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