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联盟:欧洲摆脱美国的最后尝试,如何因南斯拉夫战争而解散?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1946年9月19日,温斯顿·丘吉尔在瑞士苏黎士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题为《欧洲的悲剧》。丘吉尔带着既有些绝望又满怀期待的复杂心情发出呼吁:


“如果所有欧洲国家能联合起来,它们的三四亿居民就会通过一个共同遗产带来的成果而获得任何界限、任何边界都无法限制的繁荣昌盛、灿烂光辉和幸福的生活。欧洲大家庭或起码是大家庭中的绝大部分成员应该弃旧图新,重新建立起他们之间的联系,以便自己能在和平、安定和自由中得到发展。”

丘吉尔的呼吁绝非他个人的一时冲动或神来之笔,它代表了“欧洲联盟”思想在战后欧洲的勃发。“欧洲联盟”的思想和诉求源远流长,自诗人但丁和哲学家康德以来便赓续不断。


1、经济层面的联合——欧盟


1948年11月,著名的“欧洲大会”在海牙召开,来自西欧各国各界的800多位显赫名流济济一堂,共商欧洲统一大计。会场中所有来宾不分国别,都以姓名字母排列就座。

让·莫内等“欧洲之父”们为未来欧洲的大一统,设计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这条道路被称为“功能主义”,它企图通过一个个职能部门的联合,根据不同功能的需要,由易到难、渐进地让渡各国主权,最终实现欧洲的统一。

经济领域在这个进程中发挥了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在欧洲联合的历史进程中,第一个里程碑就是“欧洲经济共同体”。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迈出了经济联合的第一步。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合称《罗马条约》)签署,“欧洲经济共同体”于次年1月1日正式问世。1967年7月1日,原有的三个经济合作组织进行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1991年12月9日,欧共体及各国政府首脑签定了两个历史性的文件:《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条约》和《欧洲政治联盟条约》,统称《欧洲联盟条约》。由于该条约是在荷兰小镇马斯特里赫特签署的,人们也称之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条约》正式生效,“欧洲共同体”也由此易名为“欧洲联盟”。


从“煤钢共同体”到“欧盟”,欧洲15国逐渐形成了从关税同盟、单一市场到经济货币联盟的经济一体化过程。1999年1月1日,欧盟统一货币“欧元”隆重诞生。它标志着欧盟向完全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又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到2002年,马克、法郎、里拉等各国货币都将退出历史,统统让位给欧元。

欧洲经济大一统的进展既稳健又迅速,其成就之巨大,确实令全世界刮目相看。但是,欧洲在政治和安全防务领域的联合却始终举步维艰、裹足不前,以至给世人留下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欧洲形象:又一个“经济巨人、政治侏儒”。


2、防务层面的整合尝试


早在1948年3月,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五个国家,联合成立了一个军事联盟组织,其名称是布鲁塞尔条约组织。这个组织的宗旨是反对被称为来自苏联的“共产主义威胁”,以及保卫和帮助“复兴”资本主义的西欧。

1952年,法、意、荷、比、卢等五国和联邦德国就成立欧洲防务集团的问题,达成了一项条约。不过当时各国犹豫不决,而且它们之间分歧重重,以致于那个条约在法国议会表决中遭到否决,终于胎死腹中。1954年10月,英、法、意、加、荷、卢、比、西德等国家的外长,在巴黎达成了一系列协议。他们在有关的协议中,将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改名为“西欧联盟”,并决定吸收战败国意大利和联邦德国加入。


45年来,“西欧联盟”是西欧人手中唯一没有美国人参加的防务安全组织,它完全由西欧自己人组成。不过在其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组织麾下竟没有一兵一卒可供调遣。在冷战的年月中,唯一能与苏联抗衡的只有美国,离开了美国的军事力量,西欧防务无异于天方夜谭。

跨越大西洋两岸的北约才是欧洲安全的真正守护神。毫无例外,西欧联盟的成员都是北约组织的成员,军队基本上都在北约的统一指挥之下。冷战时期的西欧联盟只能在北约这座大庙里充当陪供的角色,有其名而无其实,有其位而无其权。

对美国人来说,在西欧防务中充当后台老大的角色,自然很让他们心满意足。对欧洲人来说,只要冷战的大格局不变,即使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也只能是如此了。

哈尔斯坦曾经担任过欧共体执委会首任主席,他把欧洲统一事业形容为三级火箭:第一级是关税同盟,第二级是经济同盟,第三级是政治同盟。

随着欧盟的启动,这枚火箭在经济货币联盟的推动下,开始了第二级的加速飞行。在此成就的鼓舞下,作为欧盟第三级火箭的政治同盟,也进入到预热点火的阶段。

冷战结束后,世界和欧洲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刺激欧洲加快了走向政治、外交和防务联合的步伐。80年代末苏联阵营一朝倾覆,90年代初苏联自己也突然解体。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度使欧共体国家激动不已,顿时陷入一种被称为是“欧洲亢奋”的状态。它们企图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巩固西方民主的“历史性胜利”,实现“欧洲大厦”的梦想。

但是,接踵而来的事实却大大出人意料:蜂拥而至的难民和移民浪潮、迅速激化的民族种族冲突、经久不息的政治经济动荡,分裂、战争、恐怖活动、核扩散、新纳粹主义…

欧洲摇摆于梦想和现实之间,它迫切需要展开政治、外交和安全行动的机制和能力。欧共体各国虽然才走过冷战的冬天,它们还是清楚地意识到,要在未来世纪的国际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发挥必要的作用和影响力,惟一的办法就是“用一个面孔出现,用一个鼻孔出气,用一个声音说话”。只有联合起来的欧洲,才能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极”。


特别是法德两国认识到,要想在冷战后友好相处,以及两国都能处理好欧洲内部的关系,为各自国家的发展创造出最佳的环境,“联合”是惟一可行的道路。法德两国长期以来一直在欧盟内部起“发动机”作用,它们的决定至关重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被写入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它被规定为支撑欧洲联盟大厦的三根基础“支柱”之一。1994年底,欧盟首脑召开埃森会议,独立、统一的欧盟全方位外交雏形初现。

1995年11月,欧盟-地中海外长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巴塞罗纳宣言》和相关的政治方案,宣布欧盟15国将同地中海沿岸12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同年12月,时任欧洲理事会主席的西班牙首相冈萨雷斯、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等会同美国总统克林顿,在马德里举行了首脑会晤。他们签署了《跨大西洋新纲要》和《欧美共同行动计划》等两个重要文件,意图是要加强欧洲与美国之间的合作。

1996年3月,首届亚欧首脑会议在泰国曼谷顺利召开,其历史意义堪称重大。在这次会议上,欧盟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10国达成共识,在欧洲与亚洲之间建立新型的伙伴关系。

欧盟独立外交的大手笔还包括:建立与俄罗斯的合作与伙伴关系框架,推出以“建设性接触”为核心的对华新战略,铺开同拉美国家经济贸易的“区域性合作”。

欧盟独立外交看上去轰轰烈烈,它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四面出击,一会儿“东进”,一会儿“南下”;一会儿“进入亚洲”;一会儿“联合拉美”。欧盟的确忙得不亦乐乎,所谓“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一时间硕果累累。

不过,那些熟谙欧洲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家们并不特别乐观。

他们断言,欧盟目前在外交上的成就虽然声势显赫,其实大多只是停留在象征性的意义上。雷声大、雨点小,实质性内容相当有限。事实也确实是如此。


3、“西欧联盟”——欧洲防务整合的尝试


1992年6月,西欧联盟国防部长联席会议通过彼得斯堡宣言。根据宣言的规定,国防部长们从各国常规部队抽调兵力,组成“西欧联盟军队”,接受联盟的指挥。

一个月之后,西欧联盟派出联合舰队和飞机,参与联合国制裁南斯拉夫的行动。这时西欧联盟已经接近而立之年,它终于拥有自己的军队,并且第一次独立展开军事行动。

1996年1月,欧盟委员会正式提出一份政策文件,声称要采取措施,保护欧洲国防工业,并促进欧洲国防装备一体化。这份文件建议,在成员国之间取消军用品采购的限制、制定统一的采购政策、调整国防工业结构、鼓励建立大型跨国军工企业,等等。

欧盟国家同时还在加紧努力,企图在北约内部建设一根“欧洲支柱”,以便借花献佛,在北约内部开辟一片欧洲人可以自主行动的空间。在1991年北约罗马首脑会议上,各国领导人同意,未来北约战略的重点要从防御大规模进攻,转向防止和控制地区性的危机和冲突。有鉴于此,必须加强欧洲国家在北约中的作用。

1994年1月,北约首脑们又聚会布鲁塞尔,拟订了一项计划,准备建立“诸兵种联合特遣部队”。后来又经过两年努力,在1996年6月的柏林会议上,北约理事会终于批准了这项计划。这支多国联合特遣部队主要由西欧国家军队组成,它实行北约和西欧联盟“双重指挥”。

计划还规定,根据北约理事会“逐案批准”的程序,西欧联盟可以在没有美国参加的情况下,直接调动该部队,并动用北约的情报、通讯及后勤设施。这意味着欧洲终于拥有了独立的权力——虽然只是部分的,可以开动北约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战争机器。就像小孩第一次被允许坐上汽车驾驶座一样,欧洲国家一时间兴奋无比,其激动心情可想而知。


1996年3月,欧盟着手修改《马约》。有关各方一致关心相对落后的政治同盟以及共同安全与外交政策,认为这些必定要被列为重点修改的内容。1997年6月18日,欧洲联盟首脑在阿姆斯特丹会议上达成了《阿姆斯特丹条约》(《阿约》)草案。

阿姆斯特丹会议标志着修改《马约》工作的结束,条约的修改一共历时15个月。10月2日,欧盟15国首脑在阿姆斯特丹正式在条约上签字,《马约》从此变成了《阿约》。《阿约》提出由欧盟首脑会议决定基本外交政策,具体执行时,只需要部长理事会的特定多数通过即可。“特定多数表决制”的引入,据称是为了提高欧盟共同外交政策的“有效性和协调一致性”。至于实际上是否能起到那种作用,就不得而知了。

在共同防务和安全政策上,《阿约》还规定,欧盟将设立一个新的职位:“共同安全和外交政策高级代表”,他将负责协调欧盟15国立场。担任此一职务的人将以欧盟共同安全和外交政策代表的身份讲话,所以这个人也必须是德高望重的,特别是要“政治水平高超”,以便使欧盟在世界上看上去是在用“一个鼻孔出气”。

在阿姆斯特丹会议上,意、法、德、西、比、卢六国还提出计划,它们要求用10年的时间,分三个阶段将西欧联盟逐步融入欧盟。只是由于英国坚决反对,六国的建议没有被接受。条约只简单地予以肯定,鼓励欧盟与西欧联盟这两个机构之间,应争取建立起“更密切的联系”。有评论据此便断定,《阿约》在建立欧洲自身防务体制方面,取得的进展仍然十分有限。

欧盟一直在不断深化改革,加强扩大一体化的努力。与此同时,以法国和德国为首的部分欧洲国家,也在紧锣密鼓地张罗,要进行跨国防卫联合的尝试。

早在80年代,法德两国就曾经组建起一支联合武装部队“法德混合旅”。这个旅后来又被扩大,发展成一支法德军团。1993年,欧盟五国以法德军团为基础,组建了一支号称是“欧洲军团”的部队。这支部队只是实验性的,它虽然不具备明确的政治使命,也很难说有多少战斗力,但是它为解决多语种跨国军队的编成、指挥、联络、后勤等技术性问题,确实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探索和经验。


西欧联盟也在辛苦操劳,为欧洲防务建设添砖加瓦。1997年5月13日,西欧联盟部长理事会会议决定,成立西欧联盟军事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成员国的参谋长们组成,它将成为西欧联盟的最高军事机构。

西欧联盟还决定,尽快建设欧洲自己的侦察卫星网,开展一系列军事演习。

11月18日,西欧联盟外长和国防部长会议通过《爱尔富特声明》,声明将进一步促使西欧联盟并人欧洲联盟,使之成为欧盟名副其实的“防务胳膊”。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从1999年起,尽可能使西欧联盟和欧盟轮值主席国由同一成员国担任。

1998年3月17日,一大批欧洲国家代表相聚在布鲁塞尔,纪念联盟奠基文件——《布鲁塞尔条约》签署50周年,他们分别来自西欧联盟10个成员国,以及18个联系国、观察员国和联系伙伴国,等等。

西欧联盟秘书长诺泽·库蒂莱罗在会上发言,发誓要将西欧联盟建设成为欧洲防务支柱的核心。一旦遇到需要便可以招之即来,按照欧洲联盟确定的目标,使用北约现有的军事设施,展开对付危机的军事行动。

说到容易做到难。库蒂莱罗可以放言高论,其他人却非常清楚,西欧联盟目前能起到的作用,就像德国外交部长金克尔指出的那样“仍然还停留在维和行动的水平上”。由于既缺乏共同制订的行动纲领,又没有搞出有关国家都可以接受的外交和防务政策,西欧联盟要真正成为欧盟的“防务胳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成为解决欧洲危机和冲突的有效工具,还有数不清的困难。


4、科索沃战争的梦魇


绊倒欧盟“自强中兴”步伐的石头,就是被称为“欧洲火药桶”的巴尔干半岛,那是一块历史的顽石。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德统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系列历史性事件接踵而至,让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巴尔干半岛难免受到波及,南斯拉夫很快出现了严重的动荡和不安。


首先是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接着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共和国(简称波黑)和科索沃自治省,持续不断地爆发了尖锐的民族冲突。

欧洲国家那时正对未来踌躇满志,面对燃烧在自己家门口的战火和硝烟,并不以为特别严重。它们当时认为,那是自己家内的事务,它们理应做主,不需要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操心。

欧共体迅速冲到前台,以为动用些许财政和经济手段,就可以一举熄灭巴尔干的火焰。结果事与愿违,南联盟的形势越来越紧张。更糟糕的是德国不断在暗中捣鬼。

德国人由于在传统的宗教、政治和历史上,与前南冲突中的一些政治力量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加上刚刚完成统一大业,突然成了个大国,那种所有爆发户都具有的冲动实难遏止。所以他们一面是义正词严,声称要积极参加灭火,一面又偷偷摸摸地往火坑里浇油。欧洲“消防队”本来就已经是手忙脚乱、捉襟见肘,德国的小动作更使欧共体陷入了十分的尴尬。

前南冲突各方显然都没有把欧洲国家放在眼里,所以它们不久以后就提出,要请联合国出面调停冲突、部署维和部队。它们的行动是蓄意地嘲弄,就像姑娘当着多情但蹩脚的第三者,公开表明自己心有所属。

欧共体顿时信誉扫地,灰心丧气。它的反应是具有严重破坏性的。欧共体很快就宣布,南斯拉夫联盟中各要求独立的共和国可以被承认为独立国家,条件是要满足人权与维护和平等等。南斯拉夫联盟顿时土崩瓦解。

事情并没有就此完结。1992年4月6日,欧共体突然宣布承认波黑的独立。波黑塞族感到自己受到愚弄,于是挺而走险,结果在波黑爆发了一场血腥的内战,而且一打就是三年半。

为了结束波黑内战,欧洲费尽了心机,使出了浑身的解数。

先是欧共体出面,召开南斯拉夫和平会议;然后是召开波黑和会;再后是组成前南问题指导委员会,欧共体代表充当两主席之一;最后是美、俄、英、法、德五国外长组成了一个“波黑问题国际联络小组”。调停会议开了一次又一次,计划提了一个又一个,单单联合国决议就通过了200多个。但是,波黑内战的枪炮依然在轰鸣,那里人民的鲜血依然在流淌。


美国人大概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他们本来多少有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认为那是欧洲人自己的事情,美国没有必要为这类小事情费心,特别是没有必要掏钱。1994年2月,美国终于从幕后跳向前台,抛出它的一套“和平方案”,然后便高举起北约帅旗,准备大打出手!

美国照例干得轰轰烈烈,从总统到国务卿、国防部长,一齐披挂上阵,穿梭往来于大西洋两岸。CNN也审时度势,立刻把镜头对准美国的领袖们,以确保他们迅速占领新闻报道的中心位置,毫不客气地一下子把欧洲人挤到了旁边,根本不管他们在波黑已经辛辛苦苦地忙乎了好几年。

1995年8月30日,在威逼利诱都被证明无济于事后,美国领着北约开始空袭波黑塞族武装。在炸了两个星期以后,塞族武装发动进攻的能力被摧毁,他们虽然决不心甘情愿,也只得回到谈判桌旁,听从列强的安排。于是产生了所谓的“代顿协议”,波黑和平也就来了。

“代顿协议”让欧洲丢尽了颜面,元气大伤。发生在波黑这样一个弹丸小国里的一场内战,竟把欧洲,其中有若干很自以为了不起的大国,弄得精疲力竭、束手无策,到头来不得不请美国来收拾残局。

1999年,南联盟境内的又一个弹丸之地——科索沃,又爆发了严重的危机。这一次,欧洲人不敢逞能了。美国人理所当然地被请进来,被毕恭毕敬地奉为神明。美国人自然“成竹在胸”,再次挥动北约帅旗,结果就爆发了历时78个昼夜的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战争并不仅仅是美国的杰作,欧洲人自己也在嚷嚷要使用武力。然而,当真打起来的时候,欧洲人终于恍然大悟,他们自己不仅是政治手腕笨拙,决策性格疲软,就是真的动起武来,胳膊也不够粗。

大名鼎鼎的法国“幻影”战斗机没飞几圈,遇到阴天下雨就趴在窝里,飞机上装的激光制导炸弹遇到天上云多就没准头,巴尔干半岛的天气偏偏总是多云间阴。相反,美国兵用的尽是全球定位、地表跟踪、雷达隐形、高精度制导等高技术尖端武器,美国飞机和导弹承担了80%的战斗任务。欧洲人的装备还是冷战时期的旧货,适应不了高技术战争的需要。


美国人心安理得,又在一场发生在欧洲的战争中扮演了主角。欧洲人的军队用来吓唬发展中国家,或许能有些用;在美国兵面前就落得捉襟见肘、笨手笨脚。科索沃战争对于欧洲的“共同防务与外交”而言,不啻是一场噩梦。

随着南联盟战局的平静,西欧联盟也灰头土脸的于2010年3月31日宣布“完成历史使命”,正式解散。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历史   南斯拉夫   西欧   欧洲   美国   战争   联盟   北约   欧盟   波黑   条约   防务   欧共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