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正在开启继药物、手术之后的“第三次医学浪潮”?
临床研究显示,干细胞不仅能系统性改进机体老化状态,更为阿尔茨海默、糖尿病等难题带来新的希望。但受制于技术成本,目前国际干细胞门槛接近百万,已将大多需求用户挡在门外。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窘迫局面正在被打破。2025年4月24日,第三届博鳌干细胞产业大会传来重大喜讯:国内第二批干细胞疗法正式落地,以骨髓移植后抗宿主病为例,相关费用已降至8万元,创下国内同类疗法门槛新低。
“这只是一个开始。”业内专家在会上指出,“随着生产工艺持续优化和产能规模化提升,预计未来3-5年内,干细胞疗法有望扩展到更多领域,并下探至万元级别。”
海南试验田结硕果,干细胞下探向大众开放
据悉,自2020年6月官方发布《先行区条例》后,海南博鳌乐城先行区便率先开放干细胞临床研究与应用,快速成长为中国干细胞创新的“试验田”。
此次海南干细胞产业大会公布的第二批干细胞疗法中,针对骨髓移植后抗宿主病(GVHD)的干细胞疗法成为焦点。临床数据显示,世界约30%骨髓移植患者会因移植抗宿主病面临生命危险,该疗法可将缓解率提升到60%-70%,且收费水平为同类最低。
在此之前,乐城先行区已落地国内首例慢阻肺干细胞疗法,据悉可使70%的患者肺换气功能得到显著提升。虽15万的费用门槛仍然较高,但较国际同类疗法(美国最高72万,日本最高120万)已有普惠趋势。
事实上,海南的探索只是干细胞普惠化的一个缩影。此前,日本宣布将“人造心脏”心肌干细胞从250万逐步降至5万元;在大众更关心的抑衰领域,相关门槛亦显著下移。
2018年《澎湃新闻》报道,4位中国富豪远赴乌克兰开启“青春之旅”,花费近60万打干细胞针;而近两年,日本诺奖团队研发“激活自身干细胞活力”的口服青春制品“赛/乐/端stemax”,已将干细胞使用门槛降至3.2万。
市场调查数据显示,该“口服干细胞”于2020年通过京JD东、亚马逊等国际平台走向世界市场,4年间触及百万用户,其中8成以上为金融、科技圈的富豪。
如今随着国内首个医院级iPS(诱导多能干细胞)平台落地海南,干细胞的普及化已按下加速键。据悉,该平台首次实现医院场景下的iPSC规模化制备与存储,未来将成为国内干细胞创新应用的“孵化仓”,并加速前沿技术转化为“实物”。
“随着干细胞技术逐渐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未来仍有望突破价格壁垒,成为大众可及的生命科学技术。”业内专家评论道。
2、从科研到落地,中国干细胞迎来爆发前夜
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来中国干细胞版图正在快速扩张,海南仅是其中重要一环。相关资料显示,泰州中国医药城建成亚洲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干细胞库,总存储容量突破100万份;湖南湘雅医学中心拥有全球最大的胚胎干细胞库……
此外,干细胞在产业化方面也已取得实质性突破。今年1月,我国首个干细胞新药“艾米迈托赛注射液”获准上市用于干预GVHD,而后又接连批准72款干细胞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业内评价:未来或将迎来干细胞科技集体上市潮。
从市场数据来看,干细胞产业同样迎来爆发式增长。2024年中国干细胞市场规模已达265亿元,其中青春科技制品年增速达到189%。以前述3.2万的口服干细胞“赛/乐/端stemax”为例,自2020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累计过亿营收,已建立超10万的高净值用户社群。
这一市场热度不仅限于高净值人群,同时也呈现向下渗透的趋势。最新调研显示,依托尖端细胞抑衰技术的“赛/乐/端pro”将门槛降至4位数,其核心群体以追求品质生活的新中产为主。京JD东商智的13754条有效用户反馈数据显示,38.6%感受到精力水平显著提振,29.2%观察到皮肤状态的优化。
“提升生命质量正成为干细胞技术发展的核心诉求,”知名再生医学专家强调,“在未来,这项技术将逐步从医疗干预升级为全民康健管理的重要支柱。”
3、从临床疗法到应用转化,干细胞还有多远?
在应用前景方面,干细胞技术目前呈现“科研与产业”的双轨发展模式。科研方面,针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的疗法陆续进入临床研究;产业化领域,几年来涌现的干细胞制品正通过差异化定价策略,让前沿技术惠及更多人群。
“当前干细胞成本较高的现状是技术转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多位领域内专家预测,“随着官方加码支持、相关技术的突破及产业化效应的显现,预计在2040年前,干细胞技术或将完成从高端医疗到普惠大众的跨越式发展。”
更新时间:2025-05-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