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2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10月15日,首都高校“人工智能 +”人才培养工作会在北京邮电大学召开,全面推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自2024年秋季启动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以来,全市已有52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

据北京市教委统计,自2024年秋季启动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以来,全市已有52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其中22所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实现全覆盖开课,30所部属高校同步开课,累计上课学生超10万人,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素养基础。会议提出,各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全面升级人工智能通识课体系、资源、质量;通过人工智能前沿课着力构建动态、敏捷的知识体系;以人工智能微专业建设为抓手,快速提升其他专业学生人工智能专业化能力及就业竞争力。

会上,首都62所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相关部门负责人,连同市教委相关处室负责人,共同商讨了人工智能教育创新路径;5所高校代表则围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重点工作进行了经验交流。北京邮电大学分享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的北邮实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探讨了聚焦“人工智能+”培育复合型新财经人才,北京物资学院交流了“协同互动式教学”的创新实践,北京电影学院介绍了“人工智能+影视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展示了课证融通、校企合作共建微专业的经验。

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各高校的探索实践,指出首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已经进入了“通识普及”与“专业深化”双轮驱动、协同发力的新阶段。李奕从国家战略、首都发展和教育改革三个维度,阐释了人工智能微专业建设的时代意义,并着重强调要运用好“有组织”这个方法论,从学科交叉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学研协同、质量保障与成效评估四个环节发力,推动微专业建设从“施工图”转化为“实景画”。同时,李奕提出三点具体要求,各高校要强化主体责任,当好“施工队长”;要强化资源整合,激发“乘数效应”;要强化经验交流,营造“百花齐放”的氛围。

“在人工智能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领域,我们的每一次创新、每一次突破,都可能点亮学生未来的道路,都可能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李奕表示,首都高校要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携手构建开放协同的育人生态,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更多优秀的“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书写首都教育人的精彩篇章。

(采写:常悦;主办方供图;编辑:邓丽;复审:郝彬;核发:冉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科技   人工智能   北京   所高校   课程   人才培养   首都   专业   高校   教委   要强   各高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