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姨55岁,入睡越来越慢,夜里总是醒,白天没精神。她试过助眠茶、运动,也曾短期服药但犯困。后来在医生评估后,配合认知行为治疗(CBT-I)做了一个月针灸,作息规律了些,入睡时间缩短,夜醒也少了。她的经历并不罕见,但一个问题总被反复追问:针灸,对长期失眠究竟有没有用?

一、先把“失眠”说清楚
若入睡艰难、睡眠浅易醒或过早醒来,每周出现不少于3晚,且持续超过3个月,同时对日间状态产生影响,那么便属于“慢性失眠”范畴。它常与紧张、焦虑、作息紊乱、慢性疼痛、围绝经期变化、药物或咖啡因摄入等因素相互影响。要点是:先找可改的原因,再谈具体治疗。
二、针灸可能怎么起作用
一些研究提示,针灸可能通过影响中枢抑制性递质(如GABA)和5-HT通路,调节自主神经兴奋度,从而改善睡意与维持睡眠的稳定性。这是“可能的机制”,仍在持续研究之中。

三、证据到底怎么说(把不同观点摆出来)
国际睡眠医学共识目前把CBT-I列为成人慢性失眠的一线治疗;这类治疗通过重建睡眠习惯与认知,长期效果较稳。
针灸方面,早期高质量证据不足,2022年Cochrane综述认为“尚不足以支持或反对针灸治疗失眠”,需要更大、设计更严谨的试验。
近年又有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显示:与对照相比,针灸能使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平均下降约3分左右,但研究间差异较大、方法学质量参差,提示效果存在个体差异,结论仍需谨慎解读。
总体安全性方面,多数综述报告不良反应以局部酸胀、轻微出血或短暂乏力为主,严重事件少见。

四、谁更适合“先试一试”
下面三类人,可以在医生评估后把针灸作为“辅助选项”:
1)已做或在做CBT-I,但希望进一步改善入睡或减少夜醒的人;或所在地区CBT-I资源有限、在等待治疗的人(可先用数字化CBT-I,再视情况加针灸)。
2)对安眠药不耐受、担心副作用或不宜长期用药的人。
3)伴有颈肩腰背痛、焦虑紧张、围绝经期睡眠波动等身心因素的人(这些因素本身也需同步干预)。
五、怎么“更稳妥”地尝试
到正规医疗机构,由合格医生操作;首次治疗前做基础评估(睡眠日记、PSQI分数、白天嗜睡风险等)。常见安排是每周2–3次,连续4–6周,4周做一次效果复盘:入睡时长是否缩短、夜醒是否减少、白天功能是否改善;无效就及早调整方案,而不是无限期“续命”。

六、别忽视合并症与禁忌
打鼾大、白天犯困要先排除睡眠呼吸暂停;小腿不适、越动越好睡要考虑不宁腿;明显抑郁、焦虑需规范化心理/药物治疗。出血倾向、皮肤感染部位、严重心肺病、妊娠后期需慎用或避免;装有心脏起搏器者不宜做某些电针形式。出现持续头晕、发热、明显红肿等异常应及时就医。
针灸不是“灵丹”,但在一部分慢性失眠者中,配合行为治疗与作息重建,确有实际可感的改善;也有人几乎无感。与其争论“有效/无效”,不如把它放进“工具箱”——先做评估,设定可量化目标,给出一个明确的试用周期,定期复盘,合适就继续,不合适就换路。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在最能改变睡眠的环节上,这比“押注一种方法”要安全、也更高效。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