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长潘功胜昨天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央行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于新冠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该措施计划在明年初执行。

这个政策,可以看作是央行调整个人征信记录中对曾经有过“信贷违约信息需要保留五年”的这一要求,对一部分特定群体缩短了贷款逾期信息的展示时间,以便于他们重新参与金融信贷服务。但是这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曾经逾期的贷款在一定金额以下;第二、逾期贷款已归还完毕。
“北京信用学会”副会长、征信领域专家刘新海博士指出:央行提出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体现了“征信为民”的初心。这一举措不仅是制度层面的创新,更是对后疫情时代个人金融困境的温情回应。
征信是指依法设立的个人信用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和加工,在获得个人的允许后,根据用户要求向其提供个人信用信息的查询和评估。它依法采集、保存、整理个人的信用信息,为个人建立信用档案,记录个人过去的信用行为,为商业银行、个人、相关政府部门和其他法定用途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服务。
个人信用报告是征信机构把依法采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最后向合法的信息查询人提供的个人信用历史记录。个人信用报告除了记录个人在金融机构的借贷还款行为外,还将记录个人住房公积金缴存信息、社会保障信息、是否按时缴纳电话、水、电、燃气费等公共事业费用的信息,以及法院民事判决、欠税等公共信息。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个人不良信息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保留五年。也就是说如果出现贷款逾期,将被记入个人征信记录,待其完全归还完毕之日起,贷款逾期记录将被保留五年,五年后则被删除。
一方面使个人因不良信息受到适当的约束和相应的教育,督促个人履行义务、避免形成不良信息;另一方面给有不良信息的个人在履行义务后重新开始的机会,使其可以更加重视信用记录,从而有效引导社会公众形成诚信、守法的意识。
征信机构提供的信息供信息使用者参考,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个人信用报告中的全部或部分信息,结合自身风险偏好、客户资产状况等条件,自主作出信贷决策,而个人信用报告仅是其参考因素之一。
潘功胜行长的讲话中释放出的信息,就是可以获得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该政策降低了有过违约信息记录的用户再次参与信贷业务受到约束的压力,但是可以被提前解除个人信用记录中的违约信息展示时间,并不是针对所有有过违约信息的个人,而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因此,如果该个人信用救济政策一旦落实,对于一些有过债务逾期导致个人信用记录中存在违约信息的用户,虽然已经归还了所有债务,但是对于办信用卡和其它贷款业务,还是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保护好个人信用记录才是“王道”。
但是有些人债务逾期造成违约信息并非出于恶意,可能是因为一时疏忽、失业、疾病等意外情况造成的,如果信用一旦污损就永无翻身之日,那么已经失信的人可能会失去努力还款、改善信用的动力,甚至“破罐子破摔”。
这样就有了“信用修复”机制给予他们主动解决债务的机会,重新开始积累良好记录,这符合金融机构回收资金和社会维稳的利益。让那些非恶意失信者有机会重回正轨。个人信用修复不仅是一个挽救个人财务生命的急救措施,更是一个推动个人成长、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经济高效运行的重要机制。
此次,央行“个人信用救济”政策也是一种信用修复,特别是在当今这个“信用即财富”的时代,理解和善用信用修复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也要让它成为一个成熟、健康、有韧性的社会信用生态中必不可少的“自我修补”和“良性循环”机制。
但是,个人信用修复一定要通过央行征信政策来进行,避免社会中一些打着“征信修复、征信洗白、征信铲单”等旗号的不法分子,利用公众希望删除不良信用记录的迫切心理,通过“认识银行高层人士”、有关系“直连央行征信系统”等低劣骗术,以承诺删除不良信息为由,收取高额服务费用后失联。

这么明显的骗局,在这些人当中却“屡骗不爽”呢?说到底,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深陷逾期泥沼中的“需求者”自身带着扭曲的想法,由于自己逾期或其它问题过多,希望通过花钱修正不良信用记录,能够办理其它信用卡或贷款,用于弥补自身债务问题。因此,失去了判别是非的能力,只能被一次次被“割韭菜”。

按照央行发布的《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也就是自还清逾期欠款的当月开始计算满五年,征信系统将自动删除逾期信息。当然,欠款一直处于拖欠状态,在个人征信报告中就会显示逾期欠款未还。
如果发现个人征信信息有误,上传机构同意修改征信记录,也必须向征信机构提供原因,并经过有关程序同意后才能予以订正或修改。其实这属于正当的征信异议申请,征信异议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改正错误”的纠错机制。
因此,如果由于债务逾期而引发个人征信出现问题,首先要端正自身的态度,找到解决债务危机的正确办法,争取从债务逾期的泥沼走出来,而不是依靠投机取巧的手段解决问题。但不管怎么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
关注“老董聊卡”,这里有信用卡的知识,也有信用卡行业独立视角的深度评论与分析,还有信用卡的历史与文化!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