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中旬,央视《新闻周刊》放出白岩松专访 NBA 巨星詹姆斯的片段,镜头里的场景让人恍惚:57 岁的他穿着笔挺西装,却难掩满头花白的头发,脊背微微佝偻着,手里攥着提前整理好的照片和资料,说话时语速慢了不少。
谁能想到,这位曾在镜头前意气风发的 “央视一哥”,会因一句 “不会吧” 跌落神坛,如今连模样都老成了让人认不出的样子。
而他特意感谢詹姆斯六年前为中国发声的细节,更勾起了人们对他起伏人生的唏嘘。
白岩松的起点,藏着 “寒门出贵子” 的老式励志故事。
1968 年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的他,8 岁就没了父亲,全靠母亲打零工拉扯他和哥哥长大。
可这苦日子没磨掉他的书卷气,反而让他成了 “别人家的孩子”,1985 年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成了当地少见的 “名校生”。
1989 年毕业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编辑,算是端上了 “铁饭碗”,但真正的转折在 1993 年 —— 他参与创办了央视《东方时空》,这档后来火遍全国的新闻杂志节目,直接把他推上了主持人的舞台。
那时候的白岩松,简直是央视的 “救火队员” 兼 “顶梁柱”。
1997 年香港回归,他扛下 72 小时超长直播,全程逻辑清晰、滴水不漏,直接拿下当年的金话筒奖电视金奖,这可是主持界的最高荣誉之一。
之后三峡大坝截流、澳门回归、国庆五十周年庆典,但凡有重大事件直播,镜头里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2000 年悉尼奥运会,他成了总主持人,还顺带拿了 “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称号,这年他才 32 岁,风头无两。
最让人佩服的是他的 “敢说” 和专业。
2008 年创办的《新闻 1+1》,专挑国计民生的敏感话题聊,他的评论总能一针见血,节目开播没多久就成了央视的 “收视王牌”。
汶川地震时,他在募捐晚会上沉着主持,一句话 “我们与灾区人民同在” 看哭无数人。
2020 年疫情初期,他和康辉等人在春晚上紧急加演情景报告《爱是桥梁》,没有台本却字字戳心,当晚相关话题阅读量破 50 亿。
到 2018 年,他更是拿到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这种待遇在主持人里少之又少,“央视一哥” 的头衔算是焊在了他身上。
那时候的观众都说:“看新闻就信白岩松,他的话有分量。”
谁也没想到,让这位 “国民评论员” 跌落神坛的,竟是三个字。
2021 年,白岩松在高校演讲节目《对白》里聊起年轻人 “躺平” 的话题,顺口抛出一串反问:“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然后工作到处随便找,然后一点压力都没有,然后只要喜欢的女孩跟她一追求就同意?不会吧?”
本意是劝年轻人主动争取机会,可这话一出口,直接在网上炸了锅。
那段剪辑后的短视频在抖音、微博上疯传,几天内播放量就破了亿,# 白岩松不会吧 #的热搜直接冲到榜一,阅读量飙到 10 亿级别。
评论区里全是火药味,有网友直接怼:“您 1989 年毕业就分配到央视,分房分福利,当然觉得压力小。”
更有人扒出数据:2024 年 16-24 岁城镇青年失业率曾高达 21.3%,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超 25:1,普通人不吃不喝 25 年才能买套房,这哪是 “不争取” 就能解决的?
就连作家王朔都站出来补刀:“这话说得太装,根本不懂年轻人的苦。”
其实这不是白岩松第一次因言论引发争议,早年他评论肃宁枪击案时的表述就曾被质疑,但这次的 “不会吧” 之所以发酵得这么厉害,根本在于戳中了代际认知的鸿沟。
他那代人靠着 “分配 + 奋斗” 就能站稳脚跟,比如他从广播报编辑到央视主持人,虽有努力,但 “时代红利” 确实占了大头 ——1990 年代央视主持人缺口大,他的才华刚好遇上了好时机。
可现在的年轻人面对的是 “内卷 + 不确定性”,2024 年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平均每个热门岗位有 46 人竞争,就算拼尽全力,也未必能拿到 offer。
这种现实差距下,“不会吧” 听起来就像站着说话不腰疼。
事件发酵三个月后,白岩松在专访里松了口,承认 “现在的时代和过去不一样了,年轻人的难处是真实的”,还说 “我和骂我的人站在一起”。
这番回应让部分网友消了气,但 “精英说教” 的标签已经贴上了。
有老观众惋惜:“以前觉得他敢说真话,现在怎么离普通人越来越远了?”
更有人翻出他 2019 年确诊重度抑郁症的消息,猜测是不是压力太大才失了分寸,可不管怎么说,他的口碑从此彻底分裂,再也回不到当年 “全民信任” 的状态。
时隔四年,当白岩松出现在詹姆斯的专访镜头前时,很多人才发现: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主持人,是真的老了。
9 月 13 日的直播片段里,他头发白得几乎没了黑茬,坐久了腰背会不自觉地弯下去,拿照片的手偶尔会微微发颤。
但一开口,专业素养还是藏不住 —— 提前准备了詹姆斯六年前为中国发声的旧照,提问直击 “如何保持 22 年巅峰状态”,全程逻辑清晰,连詹姆斯都坐得笔直,全程没靠过椅背,显然是打心底里尊重这位对手。
这场专访像是白岩松现状的缩影:虽然不复当年巅峰,但依旧在一线扛着。
2023 年他还当了杭州亚运会第 57 棒火炬手,2024 年主持《感动中国》盛典,甚至提交了 “助力老年人就业” 的两会提案。
有人说他是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靠着央视的资源才没彻底沉寂,但了解他早年经历的人知道,这份韧劲是刻在骨子里的。
8 岁丧父后,他跟着母亲捡过废品补贴家用,高考时硬是从内蒙古考进中传,刚到央视时天天睡办公室,为了《东方时空》的选题熬了无数个通宵。
这种 “不服输” 的劲,让他即便口碑下滑,也没真正离开镜头。
不过比起事业,他的外貌变化更让人感慨。
有网友翻出他 2010 年主持广州亚运会的照片,那时候他黑发浓密,解说时中气十足,用 “船老大” 这类白话词汇把开幕式讲得生动有趣,圈粉无数。
短短 15 年,岁月就在他脸上刻满了痕迹。
但也有人发现,他的 “软” 了不少 —— 以前评论时言辞犀利,现在专访詹姆斯会主动聊 “和儿子打球时觉得自己老了”,提到年轻人会说 “他们的努力值得被看见”。
这种变化,是被骂后的妥协,还是年龄带来的通透?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悄悄做了不少 “低调事”:2024 年底回内蒙古老家,捐了 3 个奥运火炬、2 个亚运会火炬,还有 5000 多本图书。
2023 年参加慈善摄影展,为患病儿童站台。
这些事很少被报道,和当年 “一句话上热搜” 形成鲜明对比。
有人说这是 “口碑修复”,但不管动机如何,这些举动确实让部分网友改观:“或许他只是站得太高,忘了低头看路,但底色不算坏。”
从 72 小时香港回归直播里的热血青年,到 “不会吧” 引发争议的中年人,再到如今白发苍苍的专访主持人,白岩松的 57 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时代的变迁。
他曾靠着才华和时代红利站上顶峰,也因脱离现实的言论摔下神坛,这其中有个人的局限,更有代际认知的必然碰撞。
现在的他,或许不再是那个 “完美的央视一哥”,但依旧在镜头前坚守着。
头发白了、背驼了,可提问时的专注、整理资料的认真,还能看到当年的影子。
就像他说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难”,他的错在于用过去的经验评判现在的困境,但他的坦诚回应和始终未改的专业,也值得一丝理解。
希望下次再看到他的消息,不是因为某句争议言论,而是他又带来了深度的报道、温暖的故事。
毕竟,这个从草原走出来的学霸,曾用声音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而成长本就是不断犯错、不断修正的过程。
更新时间:2025-09-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