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啊,你还喝白酒?”傍晚的小区花园里,68岁的王大爷又在跟老邻居讨论健康。他笑着摆摆手:“前阵子儿子硬劝我戒酒,说对身体不好,可我这三十多年,每天晚饭后小酌二两,越活越精神!
倒是村东头的小张,一滴不沾,才退休脑子就糊涂了,唉……”话音刚落,大家不约而同地看向他,似乎又开始怀疑起那些“戒酒等于长寿”的说法。
可如果我告诉你,有一项覆盖393万中国成年人的超大样本研究,恰恰发现“适度饮酒可能有助于延缓认知衰退、提升生活质量”?你会信吗?
但真相往往比传言更复杂。喝酒防痴呆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却也绝不是每杯酒都能带来好处。其中的1个隐秘细节,却经常被大家彻底忽视。到底如何喝才有益?风险与机会之间、科学与误区之间,你踩中了哪条线?今天这篇文章,或许会彻底颠覆你的看法。
这几年,关于喝酒利弊的争论越演越烈。部分科学家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23年披露的全国性数据,分析了393万中老年人近10年的饮酒与健康情况。
结果显示:适度饮酒(如每日白酒不超30ml/啤酒不超150ml、每周≤5天)的人群,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完全不沾酒者约13.4%。而在生活质量自评中,这部分人群的社会交往、睡眠质量等指标普遍优于长期戒酒人群。
为什么会这样?酒精微量刺激有望激活脑内“奖励系统”,提升多巴胺、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水平。研究还发现,适度饮酒者大脑中与记忆相关的灰质体积相对较高。
简言之,每天浅尝而止、甚至与亲友共饮那点小酒,确实可能对大脑和情绪有着潜在益处。
然而,风险真的就此远离吗?事实恰好相反。一旦超过适度范围,哪怕只多半杯,认知风险和全因死亡率反而大幅增加。同一研究还显示,每周饮酒超过210ml纯酒精的中老年人群,认知障碍发生率飙升近24%,心脑血管事件显著增多。所以,不是一滴不沾就健康,而是把握适度、远离过量才是关键。
如果你属于能科学控量、饮酒方式健康的人群,根据权威研究,总结出以下三点积极影响:
认知能力下降风险降低。 适度饮酒者与完全不饮者相比,轻度认知障碍发生风险下降12.7%-14.4%。尤其在60岁以上群体,酒精有助于阻断脑内淀粉样蛋白沉积——这恰是阿尔茨海默症发病早期的标志(《柳叶刀·公共卫生》子刊)。
生活质量提升,心理压力缓解。 研究者发现,每周与亲友适当小酌的人,焦虑、抑郁发生率显著低于不饮酒和过量饮酒者。一项2020年中国东部沿海城市追踪调查报告称,适度饮酒者主观幸福感平均值高出未饮酒者18.5%。
促进血管舒张、改善睡眠。 酒精能短暂扩张血管,中老年适量饮酒者高血压发生率降低11%,夜间入睡时间比完全戒酒组缩短约17分钟(基于上海3872人大样本边缘数据)。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好处”前提无一例外:饮酒方式须科学,控制总量,避免空腹、过快、混饮和烈性酒摄入过多。稍一逾矩,好处可能瞬间转为风险。
不是所有人、任何时候都可以“喝点小酒”,医生建议三大健康原则牢记:
总量严格控制。 以60岁中老年人为例,每日白酒≤30ml、红酒≤80ml/啤酒≤200ml,每周不超过5次。女性及基础疾病患者限量更低。
择时择伴,避免空腹与混饮。 尽量在晚餐时,与家人、朋友一起小酌,不要空腹饮酒、拼酒或混合烈酒。“自斟自饮”孤独酗酒易致心理负担加重。
定期体检,有问题及时停。 肝脏、血压、血脂异常或服用某些药物时,建议完全禁酒。已知酒精过敏、家族有认知障碍高危史者,更应远离酒精。饮后如遇头晕、心悸、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等,建议立刻就医,杜绝“硬扛”。
总之,适度、科学饮酒或能带来意外好处,但对个体来说并非绝对适用。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2022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3年《中国居民饮用酒行为与健康状况流行病学调查》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年第40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报告(2021)》
《柳叶刀·公共卫生》2020年饮酒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研究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