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什么喜欢陈毅?因为陈毅有六大优点,难怪被伟人偏爱

卫士长李银桥曾说过,毛主席在党内外有无数朋友,或是同学,故人,战友,甚至是亲友,但陈毅是个例外。因为毛主席和陈毅的关系,似乎更好一点。

或许很多人都会说,因为陈毅是“老井冈”,毛主席很早就认识了,其实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会如此喜欢陈毅呢?仔细看陈毅和毛主席的革命生涯就发现,陈毅身上至少有这六个优点,让毛主席偏爱。

一、意志坚定:绝境中坚守革命火种

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陈毅却因身负重伤,未能随大部队一同前行。当时,周恩来安排医生为他紧急做了手术,可当陈毅醒来时,大部队已经出发,他只能拖着病体留在赣南,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这三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岁月。赣南的山区环境恶劣,敌人的“清剿”持续不断,陈毅和他的战友们面临着缺衣少食、药品匮乏的困境,还要时刻躲避敌人的搜捕。他们常常在深山老林中宿营,风餐露宿,有时甚至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然而,面对如此艰难的处境,陈毅从未动摇过革命的信念。

1936年冬,陈毅被围困于梅山20多天,带着伤病埋伏于山林之中,感觉已无法突围,他却写下了著名的《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这些诗句,回顾了他为革命而战斗的艰苦历程,展现了他矢志不渝、舍生取义的高尚革命情操,更表明了他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即便身处绝境,陈毅的意志也如钢铁般坚强,他以顽强的毅力坚守着革命火种,为中国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

二、忠诚无比:党和人民的坚定守护者

陈毅对党、对毛主席、对革命事业的忠诚,贯穿了他的一生。

在革命战争年代,党需要他去哪里,他就去哪里,党分配的工作他从不讨价还价。1934年10月后,陈毅和项英率部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当时作为领导人,他们每人保管着一些金子,这是党的经费。陈毅深知这些钱的重要性,保管极为精心,随时缠在腰间。

到了夏天,因衣服单薄,腰部所缠的金袋凸出来了,陈毅觉得不安全,怕给党造成损失,他把机关人员和队伍集合起来,将金条、银元、钞票全部摆到桌子上,郑重地说:

“这是党的经费,党要我们保管,我们从来没有乱用过一分钱。发展党的事业,要靠这笔钱;发展部队,也要靠这笔钱。现在,形势越来越有些紧张,我们有责任通知大家,万一我们牺牲了,尸首可以不要,钱无论如何要拿走,这是党的钱,不能落入敌人手里”。

后来,他把这笔经费全部分给信得过的同志保存,自己没留一分钱。

解放后,陈毅被任命为上海市第一任市长。当时的上海,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工业瘫痪,失业严重,食品短缺,物价飞涨,特务、流氓横行,乞丐、小偷、妓女遍布,治理难度极大。陈毅刚开始还推辞,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一重任,他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上海的整改工作中。

他运用“团结多数人在我们周围”的法宝,积极团结各界人士,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稳定物价,恢复生产,打击特务流氓,取缔妓院,改善民生。在他的努力下,上海这座城市逐渐恢复了生机与活力,展现出了新的面貌,他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担当。

三、能文能武:诗友情深传佳话

陈毅不仅是一位指挥若定的军事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被誉为“元帅诗人”。他与毛主席之间,还有着一层深厚的诗友情谊。

陈毅自幼便展现出了文学天赋,五岁时就在私塾开蒙入学,9岁时读小学,12岁时就已经可以参加作文比赛,小小年纪就喜欢“唐宋八大家”。他一生创作的诗词有300多首,比毛主席还多200首,且主要擅长律诗,是一位高产诗人。

在革命和建设的风雨历程中,陈毅笔耕不辍,他的诗词或吟咏抒怀,或言志明心。1925年,陈毅在北京参加孙中山逝世悼念活动,之后写下诗词一首:“试看国门,已被外寇拥进!”鲜明指出中国正在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和压榨,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于青年人的身上,应当振奋精神,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

红军主力长征后,陈毅在赣南坚持游击战争,他在《三十五岁生日寄怀》中写道:“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又在《赠同志》中写道:“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这些诗表明了他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毛主席对陈毅的诗词也十分欣赏,他们一生中多次交流诗词。毛主席还曾谦虚地对陈毅说:“我的律诗不如你!”两位伟人在诗词的交流中,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他们的诗友情谊也成为了一段佳话。

四、性格豪爽:真诚坦率显本色

在我军中上千个将帅里,陈毅是性格最豪爽的将帅之一。他与人交往真诚坦率,毫无心机,在各种场合都能直抒胸臆。

井冈山时期,毛主席和朱德的思想经常碰撞,有时候两个人还会大吵一架。陈毅就常常作为“中间人”,劝说两位不要吵了。有一次,毛主席还责令陈毅:“你开始和稀泥了?”但陈毅对毛主席的批评毫不生气,他相忍为党,极力劝说二人,以维护党内的团结。

他的这种豪爽性格,使得他能够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起到很好的调和作用,也让他赢得了众多战友的尊重和喜爱。

在外交场合中,陈毅的豪爽性格也展现得淋漓尽致。1958年陈毅担任外交部长后,在一次次记者会上,面对外国记者的刻意刁难,他丝毫不慌,该骂就骂,有时候甚至拍桌子,扔墨镜,让西方记者惊恐不已。

他以强硬的态度,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骨气和风采。尽管如此,毛主席对陈毅的这种作风依然表示赞扬,因为毛主席深知,陈毅的豪爽背后,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是对帝国主义的毫不畏惧。

五、勇气可嘉

陈毅有着非凡的勇气,不怕帝国主义,在面对强敌时,始终保持着坚定的立场和无畏的精神。

在担任外交部长期间,陈毅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帝国主义的挑衅。但他毫不退缩,以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应对各种挑战。

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外国记者故意刁难陈毅,提出了一些尖锐的问题,试图让中国代表团难堪。陈毅毫不畏惧,他站起来,义正言辞地进行反驳,用有力的话语回击了记者的挑衅,让在场的人都为之震撼。他的勇气和魄力,不仅让外国记者见识到了中国外交家的风采,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强大和自信。

陈毅的这种勇气,来源于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气概,也赢得了毛主席的赞赏和喜爱。

六、重情重义

在革命进程里,陈毅与战友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缔结了深厚的情谊。他识大体,顾大局,一不争名二不夺利,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陈毅都非常关心战友。他与许多战友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党内传为佳话。当战友遇到困难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和支持。他的重情重义,让战友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也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陈毅对家人同样重情重义,我记得中学课本上有一篇课文叫《陈毅探母》,讲述的就是陈毅回到家乡,给母亲洗衣服,照顾母亲的故事。虽因革命工作聚少离多,但他始终牵挂着亲人。

在给家人的信件中,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父母的孝顺、对妻子的关爱、对子女的期望。他重视亲情,也珍惜友情,以真诚的情感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种重情重义的品质,让毛主席也感叹这个元帅有着温情的一面,对他更加喜爱。

最后说两件关于陈毅元帅的事情

第一,陈毅元帅其实最开始不在元帅名单,1955年授衔时,按照当时的规则,已经在地方工作的同志不参与授衔,因为陈毅已经在上海担任市长。

但周总理认为,陈毅是最符合元帅标准的人选,无论是资历还是贡献。尽管没有参加长征,但可以参考苏联的布尔加宁元帅也是一样情况。所以在周总理的坚持下,陈毅成为了唯一没有参加过长征的元帅。

第二,毛主席最陈毅的最终评价:陈毅是一位好同志。

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病逝,享年71岁。按照当时的安排,毛主席由于身体原因,不在参加追悼会的名单里,但是追悼会当天下午1点,毛主席突然决定要去追悼会,于是周恩来火速通知,提高了规格。

毛主席由于身体不好,披着一个外套就来了,陈毅的夫人张茜感动地说:“主席,这里没暖气,您看看就回吧。”毛主席摆摆头说:“不,我要参加陈毅的追悼会,陈毅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好同志!”

毛主席身边能征善战的将领很多,但陈毅确实是一位和毛主席有特殊情谊的将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7

标签:历史   伟人   优点   喜欢   陈毅   元帅   战友   坚定   豪爽   诗词   中国   追悼会   帝国主义   诗友   记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