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边界失守,家长的“暑假”何处安放?

家校边界失守,家长的“暑假”何处安放?

原创 汤勇 汤勇晓语

2025年07月22日 07:10 四川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小文《再次呼唤:还教师一个完整的暑假》,发在我的公号“汤勇晓语”,遂收到一个叫“嘻嘻”(估计是一位家长)的留言:“也请还家长一个清净的暑假,每天在群里早报计划晚报落实,一周还要互相检查一次作业,真的要崩溃了。”

第一次听到“也请还家长一个清净的暑假”,挺有意思!

随后,我通过打电话、发信息做了一个调查。

一些家长反映,早上天还未亮,自己有时还未睡醒,便收到手机提示音,睁着惺忪的睡眼一看,是班级群里的“安全接龙”,刚“接”完“龙”,又是防溺水信息:“家长您好!孩子的安全成长是你我共同的心愿!请各位家长重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不准孩子到江河、水库、池塘、工地等地方玩耍、游泳,坚决杜绝溺水事故的发生。请每天及时反馈并报送平安。”这是每日雷打不动的“防溺水反馈”,需拍照、定位、签字画押,确认孩子远离水域,以及当天平安。

不仅如此,有的家长还转来学校要求每天督促孩子背诵防溺水“六不”并“录像打卡”的信息:“时值暑假期间,天气炎热,学生私自外出游泳溺水风险极高,尽管学校开展多次防溺水安全教育,但不能确保每个孩子都清楚明白并内化为自身防范意识,经研究,决定开展全校学生背诵防溺水‘六不’内容,并由家长或监护人录像打卡,希望各位家长积极配合。注意录像时穿好夏季校服,仪表优雅,端庄得体。”





就简单的一个防溺水,一些家长们说,就已经把他们折腾得够呛,还有背书签字,作业批改,以及表面上是配合孩子,实则是由家长代劳的假期手工制作、科技小发明、社会实践调查等等,更让他们不堪繁琐,不甚苦恼。

曾几何时,暑假是孩子撒欢的绿洲、老师休憩的港湾、家长喘息的驿站。

然而,这本该是蝉鸣与树影交织,欢笑与愉悦辉映,闲适与放松融洽的悠长画卷,不知从何时起,让孩子、老师、家长都被装上了无形的“紧箍咒”——孩子们没有了暑假,老师们的暑假也大打折扣,家长们差不多本来就没有暑假,却弄得没有暑假的“暑假”更难过。

我们只是在那里呼吁,“把暑假还给孩子”“给老师一个完整的暑假”,我们似曾想到,对于本身就没有暑假的家长,我们怎样还他们“一个清净的暑假”?

对于老师和孩子,好歹还有一个暑假,而那些本没有暑假的家长,他们既要承担正常的工作节奏和任务,还要负责对孩子在假期中的监护与管教,同时还要面对学校和老师隔空遥控下的“任务矩阵”,让家长们怎样分身,何以是从?

科技赋能,本为织就安全责任,却在拧紧责任发条的同时,让家校责任的边界日益模糊。孩子在学校,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孩子在家里,是家庭和家长的责任,这是普通的道理与共识,一贯的常理与常识。

就拿防溺水来说,学生在校,学校和老师必须尽到安全教育、安全防范责任。而对于暑假,学生回到家里,家庭及家长就应理所当然担当起看护、监管的职责。

对于暑假溺水,鉴于学生家庭情况有不同,家庭教育与文化背景有差异,学校和老师,可以适时提醒,适当沟通,但必须化繁为简,把握关键节点,而不是日复一日、翻来覆去的“接龙”“反馈”“打卡”。

每日不胜其烦的防溺水“接龙”“反馈”“打卡”,看似是履职尽责,守护生命,其心能鉴,其情可悯,其理甚明,然而当“确保安全”异化为“机械反馈”,当“教育提醒”退化为“程式化画押”,当“防溺水教育”演化为“形式主义负担”,这难道不是一种“互伤”与“互耗”?





当“防溺水”被简化为手机屏幕上的一个个“接龙”“反馈”“打卡”,其背后应有的安全防范、风险意识、生命教育与自主管理能力,又怎能在孩子心中牢牢扎根?

当家校职责不清、交替混杂,“家校共育”的边界模糊,家长的喘息之地何在?老师的自主空间何在?

那看似严密的“电子围栏”“电子镣铐”以及“指尖接力”,防住的究竟是溺水风险,还是家校之间本应有的责任坚守?护佑的究竟是平平安安,还是家校之间本该有的信任与温度?

在交流中,有家长说:“老师的暑假不好好耍,天天竟干一些不该自己干的事,既苦了自己,也让我们没有点清闲。”

还有的家长说:“老师有暑假,倒有的是时间,我们还要挣钱养家糊口,我们没有闲心去陪他们搞一些无聊的事!”

当下不少学校与老师,常常以对家长和学生“好”“负责”的名义,去做的一些事,往往是费力不讨好。从某种程度上讲,既是一种负担,又是一种伤害。这应该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反思!

一个真正安静的暑假,是孩子能按自己的节奏奔跑、发呆、自我学习、自主阅读、探索未知。

因而暑期作业的设计,我以为,应以激发兴趣、鼓励探索为核心,重在启发性、实践性、开放性、参与性,尽量不让家长深度介入,尽可能不给家长安排背书签字、作业批改、手工制作等机械任务,把暑假的时间与空间真正还给孩子。

那些精心设计的“暑期作业清单”“背诵打卡表”“手工制作手册”,初衷或许是巩固知识、涵养习惯、培养动手能力,而落地时却容易转嫁至家长肩头的任务,既增加他们的负担,又因家庭与家长的参差不齐,将本该属于孩子的成长舞台,异化为衡量家长投入度与资源占有量的“展演台”,无形中为教育的公平蒙上新的阴影,往往带来一些怨恨和偏见。

家长在假期需要做的,就是抽出一定时间陪陪孩子,陪孩子游戏,陪孩子阅读,陪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走进博物馆、走进电影院。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但这种一致性不应是学校对家庭的单方面要求。”

这些年来,从上到下,三令五申为中小学师生减负,这份“负”,同样应惠及被捆绑的家长。

当学校和老师能守住教育的专业边界,厘清家校职责,不越俎代庖,那句“还家长一个清净的暑假”,就不会沦为奢望,而会成为教育回归常识与美好的绚丽图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4

标签:育儿   边界   暑假   家长   孩子   老师   学校   作业   责任   反馈   接龙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