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表示少部分“收缩型城市”,未来或面临整合或裁撤,请问可能的城市有哪些,从经济学角度如何看待?
碧翰烽/文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从未来趋势看,城市仍然会存在分化现象。少部分城市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出现了要素流失。具体表现在人口外流、土地资源闲置等,这类城市也可以称之为“收缩型城市”。从城市发展趋势来看,人口流失、资金外流、土地闲置的这一类城市,今后也会面临撤并或整合的可能。
近日,中央《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提出: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推动中小城市结合常住人口变动趋势,动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供给,按程序稳慎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也就是说,人口变动趋势将是未来行政区划调整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人口小县能否实施合并战略?
据媒体报道,2024年以来,有97个人口小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
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有546个县域常住人口在20万人以下,其中,有246个县域的常住人口少于10万人。95个县人口不足5万。
95个户籍人口不足5万人的”人口小县“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地广人稀的西部地区,西藏46个,青海12个,新疆、内蒙古9个,四川8个,陕西、甘肃4个,黑龙江2个,云南1个。
不少人口小县,不仅人口规模较小,且还处于持续的人口流出状态。
虽然说人口小县机构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但力度、深度、效度仍然值得商榷,一般性的机构改革,恐怕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对于减轻财政负担和提高治理效能有待观察。
实际上,机构改革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压减财政支出,更为重要的还是要提高治理效能,真正搞活经济,发展经济,提高财政收入,这才能摆脱财政压力。
由此来看,仅有机构改革还不行,可能还得实行小县合并战略。
其次,仅有公务员经济支撑的城市怎么办?
为什么人口外流?为什么财政支出困难?关键在于经济发展滞后,没有可以吸引人口的产业基础和支撑。
人首先要就业创业,要有收入。就业乃民生之本。
此前,有文章称,有的城市只剩下了公务员经济,也就是说,只能靠包括公务员、教师、医生、国企人员等公职人员来支撑消费发展。
如果公职人员不消费,或者是受到了限制,那就影响城市的发展。
这其实就是有些城市的现状。产业单一,市场不活。
最后,未来的趋势,不少资源都会渐渐向大中城市转移。
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等等资源,都在向大中城市倾斜。小城市缺乏这样的吸引力。
而随着交通物流、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日益发达,人们的交往、沟通也越来越便捷。在大城市就业,也不觉得和家乡有多远的距离。
反而是越来越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让适当的距离还有一些亲切感。
对于小城市来说,能够与大中城市进行适当合并,确实能够真正分享大中城市的红利,或被大中城市所照顾,而不只是被大中城市所“虹吸”。
现在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就是,一些小城市越来越遭遇大中城市的“虹吸”效应,这里面不仅是市场经济的虹吸,更有行政政策方面的虹吸。这就让小城市的发展面临更多困境。
更新时间:2025-09-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