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霸王茶姬忽然开始卖衣服了。
牛仔外套、渔夫帽、斜挎包,一件比一件时尚,还打上了“踏花归来”的苗绣元素。
最贵的一件外套标价599元,价格比奶茶贵得多,直接把不少粉丝看懵了。
“卖奶茶的不卖奶茶了?”
“这不是茶饮,是茶佬时尚。”
一时间,网友议论纷纷,有人夸国风好看,有人吐槽贵,还有人调侃这牌子“迟早变成霸王百货”。
但这事要放在霸王茶姬的老板张俊杰身上,好像也不是那么奇怪。
这个男人,从来就不走寻常路。别人开店他做品牌,别人卖茶他做茶文化,别人忙着卷价格,他却已经走到纳斯达克敲钟,身家超200亿。
可就在所有人以为他该“收割”了的时候,他又悄悄地迈出了下一步。
这个从小吃不上饭的少年,怎么一步步卷进了中国新茶饮江湖的风暴眼?
张俊杰的开局可以说是地狱难度。
他出生在云南昆明,十岁那年,命运开了个天大的玩笑——父母相继离开,亲戚无人收留,他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孤儿”。
没饭吃、没学上,靠捡破烂、打零工、甚至在街边卖纸巾撑日子。
也正是这种生存压迫,让他从小就练就了“眼明手快、能吃苦、受得气”的本事。
17岁那年,他进了一家台湾奶茶店当店员。当时连菜单上的字都不认识,点单靠死记硬背,配料表边看边学。
别人打工是混时间,他打工是拼命往上爬。
最早的时候,他每天最早到店,最后一个走。
白天卖奶茶,晚上学拼音、识汉字,店里没人愿意干的活,他全揽下来。
几个月后,他成了店长,再后来成了区域经理。这个“文盲出身”的小伙子,硬是靠自学啃下了账务管理、加盟运营、供应链逻辑这些事。
再后来,一个加盟店老板干不下去了,张俊杰自己盘了过来。
但问题来了,他没钱。于是他跟原店主谈了个特别大胆的方案:“先让我干半年,赚到钱五五分,实在不行你再接回去。”
人家一听,这小伙子胆子不小,好像也有两把刷子,就点头了。
结果半年不到,店铺起死回生。他不但还清了所有转让费,还顺势把附近的两个铺子也盘了下来。
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意识到——奶茶,不只是饮品,更是一门可以“做大做强”的生意。
张俊杰是奶茶界里少有的“不讲情”的人。
创业之后,他极少对外透露自己的感情经历。
在各种采访里,说得最多的是“理想”“战略”“品牌使命感”,哪怕面对镜头,别人问他私生活,他要么一笑带过,要么直说“不重要”。
但越是这样,就越显得他“太专注了”。
他是那种对赚钱有执念、但又不只是为了钱的创业者。
有一次,他去北京找投资人,为了那笔生死攸关的融资,他一口气讲了八个小时。
不吃不喝不休息,把一屋子人都讲困了,只有他一个人眼睛发亮。
投资人看着他那个写得七零八落的项目书,本来不想投。
但后来看到他PPT里写着三句话——“要让中国年轻人都知道我”、“要进100个国家”、“要成为创业者的标杆”——瞬间被打动了。
他甚至用这三句话去和设计公司砍价,说:“理想很大,预算不多。”
对方没搭理他,但这份“脸皮厚又有梦”的劲头,让不少人开始相信:这个人,成不了奇迹,也肯定不是凡人。
等他真的拿到融资,做大品牌之后,很多人回头看,都说:这哥们脑子有病,但病得挺有远见。
从2017年创办霸王茶姬,到2024年年营收突破124亿元,7年时间,他让品牌走出云南、进军全国、落地海外、最终敲钟上市。
如今,这家公司全球门店超7000家,最火的一款奶茶“伯牙绝弦”,一年能卖出3亿杯,卖一杯赚三四块,就是一个十亿级的单品。
而他,靠这杯奶茶,32岁那年在纳斯达克敲响了钟,身家估算超过233亿元人民币。
你以为他到此为止了?
上市之后,本来张俊杰完全可以选择“慢下来”,做点慈善、修修品牌、买几套豪宅过安稳日子。
但他偏不。
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改包装”、“抢广告位”、“打进茶颜悦色老巢长沙”,甚至大张旗鼓地放话——“我们要做东方的星巴克。”
在他的算盘里,奶茶不该只是饮品,而应该变成一种“文化消费”。
所以霸王茶姬不光做奶茶,还做了“奶茶杯美学”、“国风空间店”、“花旦logo”、“白底蓝纹”等一整套视觉体系。
甚至连店铺布局、沙发配色、电源插座的位置,都在对标星巴克。
奶茶只要8秒一杯,价格是星巴克的一半,体验却往高端靠。
这种打组合拳的做法,让霸王茶姬成了年轻人聚会、打卡、办公的新宠地。
但这种“高举高打”的打法,成本自然不低。
今年一季度,霸王茶姬的营销费用同比增长166%,达3亿元,海外门店仅占全部门店的2.5%,而股价也从最高点跌去一半。
外界质疑声渐起:“是不是过度包装?”、“网红品牌能活几年?”、“后继乏力了?”
面对这些声音,张俊杰没有正面回应。他默默做了一件事:推出“服饰系列”。
从卖奶茶,到卖衣服,他想干什么?
也许在他眼里,奶茶只是开头,品牌才是终极战场。
比起“每天卖几百万杯奶茶”,他更想“让更多人用得上、穿得上、看到这个品牌”。
就像苹果做手机后做耳机、手表、服务平台一样,他想让“霸王茶姬”变成一个符号——
既代表东方美学,也代表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有人说,张俊杰是创业圈的“泥石流”,不靠背景、不谈学历、不卖惨。
可翻看他的人生经历,每一步都踩在“极端逆境”之上:
没读过书、没人脉、没资源,全靠一股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狠劲,活成了茶饮行业的新王。
他不是什么营销天才,也不是运营教父,他只是比别人早想了一步,更敢多走一步。
从云南到纳斯达克,从扫地工到亿万富翁,他没等命运施舍,而是用双手掰出了一条路。
如今他还在折腾,一会儿服装联名、一会儿海外开店、一会儿搞奶茶新物种,看似不务正业,实则每一步都像是在给品牌“铺路搭桥”。
而对他来说,最核心的理念也许只有一个:
不是卖茶,也不是卖情怀,而是:让中国茶,成为世界舞台上真正的主角。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