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周就是2025年端午节了。
楼下菜市场的粽叶堆成了绿山包,卖粽子的摊位前早排起了长队。
可你发现没?咱们过端午,从来不止是吃个粽子。
那些藏在老习俗里的应景菜,才是记忆里最浓的节日味。
北方的甜粽裹着蜜枣豆沙。
咬开是糯叽叽的甜,像把整个春天的蜜都包进去了。
南方的咸粽塞着咸蛋黄五花肉,咬下去油香直冒,咸得直砸舌头。
可除了粽子,端午还有“五黄”的说法。
黄鳝、黄瓜、咸鸭蛋,这些带着“黄”字的食材。
老一辈说能驱邪纳福,图个平安顺遂。
就说黄鳝吧,端午前后最肥嫩。
民间管它叫“赛人参”,肉嫩得能抿化在嘴里。
炖上一锅蒜香鳝鱼,酱香味混着蒜香飘满屋子。
全家围桌吃,暖的不只是胃,还有心里的踏实。
还有咸鸭蛋,提前半年腌好的。
蛋黄红得流油,筷子一戳就“滋”地冒油花。
蛋白咸淡刚好,配粥配饭都香。
老一辈总说“吃了咸蛋,一年都顺”,这话听着土,可吃着就是香。
不同地方的端午菜,更是各有各的巧思。
广东人赛完龙舟,要吃龙船饭。
米饭混着虾米、腊肉、豌豆,炒得油亮亮的。
说是图个“团结丰收”的彩头,吃着热乎,心里也跟着热乎。
陕西人早晨必吃油糕,糯米炸得金黄。
咬开脆壳是软糯的内芯,蘸点蜂蜜,甜得人心头都软。
广西的红糟酸,用红糟和子姜泡出来的。
酸得开胃,吃多了粽子来上一口,解腻又舒服。
这些菜未必多金贵,可每样都带着“一方人有一方福”的实在。
记得小时候过端午,奶奶总在厨房忙得脚不沾地。
她包的粽子绳结系得紧,说“系紧了,福气才不漏”。
妈妈煮大蒜蛋,说“吃了这蛋,一夏天不招虫”。
外婆腌的咸鸭蛋,总在端午前半个月就搬出来,说“晒够了太阳,蛋黄才红”。
那时候不懂这些讲究,只觉得好吃。
现在自己成家了,才明白这些菜里藏着多少牵挂。
不是要多贵,是“我给你备好了,你吃了,我就安心”。
再过一周,家里的餐桌又要热闹起来了。
你是打算复刻妈妈的酱香排骨,还是试试新学的蒜香鳝鱼?
是要包几串甜粽讨老人欢心,还是煮锅咸粽满足孩子的馋?
不管选啥,只要一家人围坐着。
吃着这些带着老习俗的菜,这端午,就算过得圆满了。
更新时间:2025-05-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