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诊断证明,一次教育革新,一条通往自立的路。
6月16日,一位母亲颤抖着手点开天台县特殊教育中心的公众号,屏幕上弹出的招生信息让她瞬间泪流满面。她15岁的儿子被诊断为孤独症,在普通初中勉强完成学业后,未来的求学之路几乎断绝。
此刻,屏幕上显示着台州市首个孤独症“3+2”中高职一体化班的招生通告,为像她儿子这样的“星星的孩子”点亮了一盏灯。
“普通职校的集体生活对孩子来说是巨大挑战,这个项目就像在茫茫黑夜看到了灯塔。”一位孤独症孩子的母亲道出了无数特殊家庭的心声。在此之前,孤独症孩子的求学之路大多止步于高中阶段。
2025年9月,天台县特殊教育中心与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联合培养的台州市首个孤独症“3+2”中高职一体化班将正式开班。
该项目通过中职与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为孤独症学生提供连续、系统的教育路径。
孤独症孩子普遍存在社交、语言沟通等障碍,在普通教育体系中难以适应。过去,社会支持资源有限,孤独症孩子升学路径狭窄。
“3+2”中高职贯通项目,通俗地说,就是3年中职+2年高职,总共上5年。
学生先在天台县特殊教育中心学习3年,通过转段考核后,无需高考,即可升入对口高职院校——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毕业后发放全日制的大专毕业证,为孤独症青年的就业开辟新途径。
天台县特殊教育中心负责人王晓虹表示:“我们选择‘中西面点’专业,既考虑孤独症学生的兴趣特长,也结合社会需求,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天台县特殊教育中心并非第一个“吃螃蟹”的学校。
去年6月,杭州市杨绫子学校率全国之先,与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合作开办“3+2中职一体化班”。
当时招生竞争异常激烈。“招生消息刚发布不到2分钟,我们就接到了家长的咨询电话。”杨绫子学校校长俞林亚在接受采访时说。
一位家长带着女儿的一列证书走进学校报名——钢琴八级、国画八级、软笔书法六级。这些证书不仅展现了孩子的艺术天赋,更体现了孤独症儿童的发展潜力。
“学历的提高能为孤独症儿童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俞林亚校长强调,“很多能力较强的孤独症儿童,只要给足有针对性的职业训练,在社会立足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如今一年过去,这个创新项目已经在杭州成功运行,为台州的新项目提供了宝贵经验。
天台县特殊教育中心创建于1995年4月,2022年迁入总投资6856万、占地近1.8万平方米的新校区。学校形成集学前、义务教育、职业高中于一体的15年教康一贯制教育体系。
该项目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孤独症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
文化基础课程: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信息技术等,夯实学生基础学力。
拓展课程:包括气排球、举重等运动社团,以及家庭实践课和社区体验课(电影院、超市、医院等场所体验)。
专业核心课程:中西面点工艺专业课程,培养实用职业技能。
天台特教中心创新提出“个案管理”、“个性化定制”、“教康结合”等特色教育模式,将本地工艺美术、非遗文化等元素融入课程,不断丰富学生体验。
学校还联动医疗机构、普通学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构建起“学习+康复”全方位支持体系。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是该项目的高职阶段培养主体。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所主要培养残疾人高级技能人才和服务残疾人事业专业人才的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该校拥有小和山、天城路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77亩。
学校遵循“残健融合、协同共培”的育人理念,开设了13个高职专业(含方向),其中特殊教育等3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特殊教育专业群入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
该校已分别与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科技大学2所本科高校开展康复治疗学、视觉传达设计两个本科专业的联合人才培养,与省内10所特殊学校和4所普通中职学校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贯通培养。
在专业设置、课程衔接等方面构建起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合作平台,为孤独症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2025年秋季计划招收1个班,中西面点工艺专业仅招5人,采用注册入学方式。针对学生个体需求,学校还将定向保障住宿服务供给。
目前正在预报名阶段,有需求的家长可以详细了解
测试将根据考生文化课测试成绩(40%)+专业适应性测试成绩(40%)+综合素质测试成绩(20%)的总分依次排序,择优录取前5名。
更新时间:2025-07-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