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下午3点,家家户户准备关门睡觉。
更传奇的是,这个地方美女能歌善舞,却在历史上最萧条的时期,全镇的常住人口里,只有一个男人在坚守。

它位于我国最东端的边陲小镇——乌苏镇。
你可能很难想象,如今这个宁静得近乎与世隔绝的小镇,在近一个世纪前,曾是东北亚地图上一颗璀璨的商业明珠。

20世纪初,乌苏镇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一个繁华的国际商贸重镇。
那时的镇上,人口一度超过1500人,红砖圆顶的俄式建筑林立街头。
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贾云集于此,“福源茂”、“德昌号”等九大商号声名远扬。
街上,京腔、沪语、粤语、东北话与俄语交织在一起,邮局、商铺、烟馆、妓院一应俱全,其繁华程度,丝毫不亚于当时的任何一个内陆重镇。

然而,在1929年9月6日下午1点,因中东路事件,苏联军队的炮火毫无征兆地袭来,将这座百年商埠瞬间夷为平地。
驻守此地的东北军第九旅百余名将士,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进行了殊死抵抗,最终全部壮烈殉国。

炮火过后,繁华落尽,只剩一片焦土和废墟。
居民四散奔逃,乌苏镇一夜之间沦为“鬼城”。
战后的几十年里,乌苏镇陷入了漫长的沉寂与荒凉。
人口流失殆尽,破败不堪,甚至一度被外界戏称为“光棍村”。
这个称呼的背后,是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在最萧条的时候,整个镇子只有一个男人常住。

根据更详细的记载,在所有人都选择离开时,这户人家的男主人,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在这片废墟上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他们自己种菜,修补残破的房屋,打柴取暖,日复一日地巡视着这片空无一人的土地。
在漫长的岁月里,除了他们一家,整个乌苏镇的常住人口,就只有附近边防哨所的年轻战士。

这种近乎悲壮的坚守,就像一颗火种,为乌苏镇保留了最后一丝人间烟火和复兴的希望。
废墟之上,总有生命的火种在等待风起。
让乌苏镇从沉寂中被“唤醒”的,恰恰是它最独特的两个标签:中国的第一缕阳光和古老的赫哲族文化。

最先发现乌苏镇价值的,是一批批不畏艰辛的摄影爱好者和探险者。
他们为了追逐“中国最早的日出”,扛着长枪短炮来到这里。
当第一缕阳光刺破江面上的晨雾,将天空染成金色的壮丽景象通过镜头传遍全国时,乌苏镇这个名字,开始重新进入公众视野。

游客的到来,催生了镇上第一批小饭馆和民宿,“日出旅馆”应运而生,小镇开始恢复了久违的人气。
如果说“第一缕阳光”是乌苏镇复兴的序曲,那么赫哲族文化的崛起,则是其逆袭为“网红”文旅目的地的华彩乐章。

赫哲族,这个被称为“渔猎民族活化石”的古老族群,是中国北方唯一的渔猎民族,全国人口不足5000人。
他们世代与乌苏里江相伴,创造了独一无二的鱼文化。
这里的“美女如云”,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能歌善舞、健康爽朗的赫哲族姑娘。

一曲悠扬的《乌苏里船歌》唱响大江南北,让人们对这个神秘的民族充满了向往。
她们不仅擅长捕鱼,更拥有一手绝活——制作鱼皮衣。
这种用鱼皮缝制的衣服,工艺复杂,冬暖夏凉,是赫哲族智慧的结晶。
2015年,赫哲族的鱼文化被正式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了国家级的文化瑰宝。
文化的魅力最终要通过味蕾来征服世界。

乌苏镇是中国最大的大马哈鱼渔场,黑龙江省90%的产量都源于此地。
每年秋季,成千上万的大马哈鱼洄游产卵,场面极为壮观。
赫哲族人将最新鲜的鱼肉切成薄片,制成“塔拉哈”(生鱼片)或“刹生鱼”,其肉质鲜美,入口即化,成为吸引无数食客慕名而来的“杀手锏”。

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致的美味,让乌苏镇的复兴之路越走越宽。
2013年,政府将抓吉镇并入乌苏镇,扩大了行政区域。
如今,小镇人口已恢复至1700多人,早已告别了“一人一城”的孤寂。
政府规划建设的乌苏古镇旅游区,完善了各项基础设施。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仅在2024年7月,抚远口岸的出入境人数就达到了30576人次,同比增长高达308%,这股热潮在2025年的今天依然强劲。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已连续35年向江中投放超过4394万尾大马哈鱼苗,守护着这条生命之江。
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乌苏镇“下午3点就睡觉”的生活时,看到的不再是落后与不便,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松弛感和文化自信。
参考资料:
走进东极水乡,感受赫哲族千年鱼文化
2024-11-22 17:28·央视一套
抚远市乌苏镇:年年封窗守暖意 岁岁牵挂护寒冬
2025-10-16 16:11·中国新闻网
黑龙江省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渔歌唱出振兴曲
2024-05-22 05:12·光明网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