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全靠买、原料药60%进口!莫迪要搞自力更生,现实吗

在与美国贸易摩擦升级、能源进口依赖度居高不下的敏感时刻,莫迪在海事项目仪式上的发言掷地有声:“印度真正的敌人不是其他国家,而是对外国的依赖!”

这句论断颠覆了外界对印度战略重心的固有认知,以往聚焦地缘博弈的讨论,似乎被一记 “自我叩问” 打断。

当本土船舶承运比例从50年前的40%暴跌至5%,当外国航运费用堪比国防预算,所谓 “敌人” 竟藏在经济命脉的依赖里?莫迪喊出的 “自力更生”,真能成为印度破局的明路吗?

莫迪提出 “印度真正的敌人是对外国的依赖”,并将 “自力更生” 作为国家发展核心方向,这番言论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引发广泛讨论。但这一战略背后的可行性、现实性以及与外交策略的协调性,仍存在值得深入思辨的空间。

或许有人会说,“减少对外依赖” 不过是莫迪政府的政治口号,印度经济早已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所谓 “自力更生” 根本不切实际。这种质疑并非没有道理。

从现实来看,印度的高科技产业高度依赖外部技术:半导体领域,印度本土芯片产能几乎为零,智能手机所需的高端芯片完全依赖进口;制药业虽号称 “世界药房”,但关键原料药的进口依存度超过60%。

在全球化分工日益细密的今天,任何国家都难以完全脱离全球产业链实现 “自给自足”,印度想要在芯片、船舶等高端制造领域实现自主,短期内几乎不可能。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莫迪的表态并非要彻底割裂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而是针对印度关键领域对外依赖度过高的 “痛点”。

他特别提及的航运业就是典型案例:本土船舶承运比例从50年前的40%跌至5%,每年支付的外国航运费用堪比国防预算,这种过度依赖不仅造成经济利益流失,更在能源运输等关键环节埋下安全隐患。

在全球供应链频繁受地缘政治冲击的背景下,适度降低关键领域依赖、培育本土产业,本质上是提升国家经济安全的理性选择。这种 “有限自主” 而非 “完全封闭” 的定位,其实符合多数大国的发展逻辑。

有人可能会质疑,印度一边喊着“减少对外依赖”,一边却加大从俄罗斯进口石油,这种“选择性自主”显得矛盾且功利。确实,从数据看,印度对俄罗斯石油的进口量持续增长,8月份已达160万桶/日,这似乎与 “降低对外依赖” 的口号相悖。

若按此逻辑,印度既然要追求能源自主,理应减少对俄罗斯石油的依赖,转而发展本土能源产业。这种看似 “双重标准” 的做法,难免让人觉得其战略缺乏一致性。

但深入分析便会发现,这种选择恰恰体现了印度战略的务实性。印度本身是能源进口大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80%,在国际油价波动加剧的背景下,选择价格更低的俄罗斯石油,是降低能源成本的理性经济决策。

同时,印度的 “减少对外依赖” 并非针对单一国家,而是要构建多元化的供应体系和本土替代能力。一方面通过多元进口分散风险,另一方面加速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印度近年来大力扶持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正是能源自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短期务实采购”与“长期自主规划”的结合,实则是新兴大国在现实约束下的必然选择。

还有观点认为,印度在美俄之间 “左右逢源” 的平衡策略,本质上是投机取巧,最终可能 “两头不讨好”,反而会阻碍 “自力更生” 战略的推进。这种担忧有其合理性:美国作为科技和经济大国,是印度高科技产业所需技术、资金的重要来源,美印贸易摩擦升级已对印度出口造成冲击。

而俄罗斯则是印度的重要能源供应国和军事装备来源国,双方合作关乎印度的能源安全和国防安全。若平衡稍有不慎,可能导致美国加大技术封锁、俄罗斯减少能源优惠,反而会加剧印度的外部依赖。

不过,从印度的战略逻辑来看,这种平衡策略正是其实现 “自力更生” 的重要保障。印度深知自身实力尚未达到与大国直接抗衡的水平,通过在美俄之间保持战略自主,既能避免被单一大国绑定,又能最大限度获取发展资源。

例如,印度既没有因美国压力放弃进口俄罗斯石油,保障了能源成本稳定;也没有完全倒向俄罗斯,仍在争取美国的技术合作机会。这种 “不选边站” 的策略,为印度培育本土产业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事实上,多数新兴大国在崛起过程中都曾采取类似的平衡策略,这并非投机,而是基于自身实力的理性抉择。

更有人提出,“印度制造”喊了多年却成效甚微,莫迪此次重提不过是旧调重弹,难以改变印度产业基础薄弱的现实。

客观来看,这一质疑确实指出了印度的短板: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长期徘徊在15%左右,远低于同为新兴大国的中国;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官僚主义严重等问题,都制约着本土产业发展。

此前印度推出的 “印度制造” 计划,在芯片制造等领域多次受挫,多家国际企业取消了在印投资计划,似乎印证了其产业升级的艰难。

但从发展趋势来看,此次莫迪的表态与以往相比有明显不同的时代背景。全球产业链重构为印度提供了机遇,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从其他国家向印度转移;同时,印度政府此次明确将船舶、芯片等关键领域作为突破口,针对性地出台了税收优惠、土地保障等政策。

更重要的是,印度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年轻的劳动力人口,这为本土产业提供了天然优势。虽然短期内难以实现重大突破,但随着政策持续发力和外部机遇显现,“印度制造” 有望在部分领域取得进展,逐步降低对外依赖。

综上,对莫迪“自力更生”战略的种种质疑,都揭示了印度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但这些质疑并未否定其战略的合理性。

印度追求减少对外依赖,并非要脱离全球化,而是要在融入全球经济的同时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其在大国间的平衡策略,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崛起过程中的必要选择;“印度制造”虽面临挑战,但仍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

从本质上看,印度的这一战略,是新兴大国在复杂地缘政治格局下,寻求安全与发展平衡的必然探索,其成效虽有待时间检验,但这种战略方向的调整,已凸显了印度谋求独立大国地位的明确诉求。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科技   自力更生   原料药   芯片   现实   印度   大国   俄罗斯   战略   本土   能源   自主   美国   领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