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消费市场,“零添加” 的标识如同雨后春笋,充斥在各类食品包装之上,吸引着消费者的目光。从 “零添加防腐剂” 的酱油,到 “零蔗糖” 的饮料,商家们巧妙利用这一概念,营造出产品天然、健康、纯净的形象,引发消费者的热烈追捧。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所谓的 “零添加”,其实是一个模糊且易误导人的概念。目前我国对 “零添加” 并无统一明确的国家标准,这就给了商家极大的操作空间。一些产品声称 “零添加防腐剂”,但可能通过添加大量的盐、糖来实现防腐,像部分 “零添加” 酱油,钠含量高得惊人,长期食用对健康尤其是血压控制极为不利。还有些标注 “零蔗糖” 的饮品,实则添加了其他糖类或代糖,如赤藓糖醇、三氯蔗糖等,热量依旧不容小觑。
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需保持理性,不要被 “零添加” 的醒目大字迷惑。应仔细查看食品的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了解产品的真实成分与营养信息。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快完善食品标识的规范标准,加强对市场上 “零添加” 宣传乱象的监管,让消费者不再被营销噱头牵着鼻子走,真正明明白白消费。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明确规定,食品标签不应以虚假、夸大的方式误导消费者。对于 “零添加”,只有当食品中确实不含某种成分,且该成分在同类食品中普遍存在时,标注才具有实际意义。消费者需理性看待:一方面,合法合规使用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正常现象,如防腐剂能抑制微生物生长,延长食品保质期;另一方面,判断食品是否健康,应综合查看配料表、营养成分表,而非单看 “零添加” 标签。
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我们要擦亮双眼,拒绝被 “零添加” 噱头绑架。唯有回归食品本质,关注真实品质,才能避免陷入消费误区,真正守护自身健康。
2025年:第316期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