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小时蒸发5000亿!华尔街漫长白昼,谁救了这场“失控”股灾?

朋友们,如果你觉得股市的涨跌已经够刺激了,那不妨和我一起回到1987年10月19日——那一天,华尔街的交易大厅不是战场,胜似战场。短短6.5小时,道指狂泻508点,跌幅22.6%,5000亿美元市值灰飞烟灭。这不是电影,却比电影更惊心动魄。

一、风暴前夜:一切早有预兆?

很多人以为“黑色星期一”是突然降临的灾难,其实不然。

那一周,美国财政部长突然宣布对伊朗石油禁运,市场情绪像被戳破的气球。紧接着,那个周五,道指跌了108点——在当时已是史上最大单日跌幅。交易员们惴惴不安地过完周末,却不知道,真正的“大戏”还在后头。

周一开盘,卖出指令像雪崩一样涌来,买入的却寥寥无几。一位老交易员后来说:“就像眼看着一辆火车脱轨,你却连喊停的机会都没有。”

二、6.5小时蒸发5000亿:到底发生了什么?

从上午9:30到下午4:00,市场几乎是一路“自由落体”:

67点 → 104点 → 超200点 → 最终508点!

期货和现货价格严重脱节,连套利机制都“失灵”了。

交易员彼得·塔奇曼那张惊恐的脸,后来成了这场灾难的“表情包”。他说:“我那天亏了3000多万美元,只想对妻子说声对不起。”

更惨的是,这场风暴迅速席卷全球:

香港恒生指数跌11.3%,直接停市四天;

澳大利亚跌了25%;

伦敦、法兰克福、巴黎也无一幸免。

三、谁按下了“崩盘加速键”?

事后各方都在找“凶手”,主要嫌疑人包括:

程序化交易

当时流行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一旦市场下跌,系统会自动卖出期货,形成“下跌→抛售→再下跌”的死循环。不过,证监会后来认定:它只是加速器,不是根源。

协调失败的国际政策

美日德等国签了《卢浮宫协议》想稳定汇率,结果德国转头加息,资金哗啦啦流出美国,市场稳定性被戳了个窟窿。

全球化连锁反应

哪怕没有程序化交易的国家,比如澳大利亚、香港,照样跌得鼻青脸肿。这说明一个问题:当市场连成一片,一个主战场的“感冒”,足以让全球打喷嚏。

四、格林斯潘的“神来之笔”:危机这样被按住**

崩盘第二天,刚上任两个月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出手了。

他没有长篇大论,只发了一则简短声明:“美联储已准备好为经济提供流动性支持。”紧接着,美联储大量购买国债、降低利率、鼓励银行放贷——这一套操作稳住了市场信心。当天,道指反弹102点。

有人形容,这是“用流动性的水,泼灭了恐慌的火”。格林斯潘也凭此一役,奠定了“美联储传奇主席”的地位。

五、熔断机制登场:历史的教训结成了疤

“黑色星期一”之后,美国人学乖了。

1988年2月,熔断机制正式推出——市场跌到一定幅度,交易暂停,给大家一点冷静的时间。这也算是用制度看住人性的“慌乱”。

历史在重复吗?不,是人性始终如一

“黑色星期一”没有引发经济衰退,这和1929年大萧条截然不同。此后数十年,我们又经历了互联网泡沫、次贷危机、新冠冲击……每一次危机的样子都不一样,但投资人的心态却始终相似:恐慌时疯狂抛售,贪婪时盲目追高。

所以真正值得警惕的,或许不是市场本身,而是我们心里那个容易失控的“自己”。

投资如山,静看云起云落。稳住心态,或许才是穿越牛熊的那把真正的钥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1

标签:财经   华尔街   白昼   漫长   小时   格林   市场   美国   澳大利亚   交易员   机制   危机   跌幅   黑色   星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