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这张照片,是民国大军阀阎锡山在台湾的故居,照片中,可以看到这个建筑十分的寒酸,甚至长时间没有打理的缘故,已经是杂草丛生,身为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军阀,为何阎锡山在台湾的故居会是这样的呢?
1949年,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溃败,曾经叱咤风云、统治山西近四十年的“山西王”阎锡山,带着复杂的心情搭乘专机抵达台湾,就此开启了他人生中最后的十年时光。
或许是对政治失去了信心,或许是阎锡山想安度晚年,这十年期间,阎锡山远离政治,过了十年的平静生活,在台北阳明山麓的青山草庐,他的故居“种能洞”与墓地,似乎在诉说着这位曾经的“山西王”晚年的遗憾。
刚到台湾的阎锡山,虽被蒋介石任命为“总统府资政”,但这不过是个虚职,仅在几个月之后,阎锡山就彻底的退出了政治舞台,之后的他,选择在阳明山半山腰修建居所,命名为“青山草庐”。
在阳明山的青山草庐,阎锡山的生活是两种样子的,白天接见旧部时,他仍穿笔挺军装,举手投足间尽显威严,仿佛他还是曾经那个赫赫有名的“山西王”,而到了夜里,则换上山西土布长衫,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故乡。
阎锡山的日常作息也十分严格,晨起必打八段锦,而他所吃的食物,也是山西的面食,甚至专门从香港采购老陈醋,那熟悉的味道,或许能让他在异乡感受到一丝家的温暖。
晚年的阎锡山,将自己的心血投入到了写作上面,在这十年间,他完成了《三百年的中国》《大同之路》等三十余部作品,日均写作超三千字,这些著作涵盖了他对中国道路的看法,以及抗战心得等多方面。
而在阎锡山的居所中,最让人关注的就是“种能洞”,这座建筑,是按照阎锡山老家的窑洞风格所建造的,关于这座窑洞的兴建缘由,阎锡山自己曾在石刻中留下了详细的记录。
据张日明老人回忆,阎锡山刚到台湾时,对台湾的气候和居住环境并不适应,他怀念起家乡冬暖夏凉的窑洞,于是便产生了在台湾建造窑洞的想法。
但台湾同胞告诉阎锡山,在这里建窑洞有三个缺点:潮湿、空气不流通、怕地震,但阎锡山经过研究,认为这些缺点都可以补救:使用洋灰可以防止潮湿,开前后窗户可以让空气流通,至于地震,那就要看如何去建造了。
在多方的考虑之下,阎锡山决定在台湾建造一所融合了中国式、西洋式、日本式建筑特长的窑洞,命名为“种能洞”,在建造过程中,阎锡山亲自参与设计,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
阎锡山要求工匠们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超的工艺技术,来打造这个窑洞,而“种能洞”建成后,成为了阎锡山在台北的精神寄托,他常常在这里接待旧部、朋友,与他们畅谈天下大事,回忆曾经的光辉岁月。
阎锡山死后,被葬于台北七星区阳明山,他的墓地朝向山西,也表达了阎锡山对于故土的思念。
阎锡山出生于山西五台县河边村,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后来,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逐渐掌握了山西的军政大权,成为统治山西近四十年的“山西王”,这也是他墓地面朝山西的原因。
在阎锡山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墓地同样由那些忠诚的旧部和追随者打理,他们会在清明节等重要节日前来祭拜,献上鲜花和祭品,表达对阎锡山的缅怀之情,他们会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修补破损的墓碑等。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旧部和追随者逐渐离世,阎锡山的墓地也面临着无人打理的困境,现在的阎锡山墓地,虽然偶尔会有一些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前来参观,但墓地的维护工作却陷入了停滞。
墓碑上的字迹有些模糊,周围的杂草也开始肆意生长,曾经庄严肃穆的墓地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而阎锡山的故居和墓地一样,面临着新的管理问题,当地政府虽然意识到这两处历史遗迹的重要性,但由于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修缮和保护。
还有就是,阎锡山在台湾省这里,并没有子嗣,这也是他故居和墓地无人修缮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了这些人为的方面外,自然方面的原因也不能忽略。
阳明山的气候条件对建筑物的保存其实并不友好,多雨潮湿的环境极其容易导致建筑物腐朽损坏,而台风等自然灾害也可能会对建筑物造成破坏,在自然环境的侵蚀下,加上无人修缮,最终导致成为如今的样子。
阎锡山从一个叱咤风云的“山西王”,到晚年的隐居生活,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传奇,但这样的人物,在其去世后,故居和墓地的局面,却着实让人唏嘘,那对于这位曾经的“山西王”,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海峡导报:“山西王”阎锡山的台北故居,藏身人迹罕至的深山中,其老乡帮忙守墓60多年 2022-06-22
中国新闻网:侍卫守墓51年 台北市府接手阎锡山故居 2011-05-23
中国新闻网:阎锡山故居重新开放 “种能洞”“红砖屋”修旧如旧 2022-05-23
百度百科:阎锡山
更新时间:2025-04-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