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梅这个名字最近在网上挺火的,主要因为她那股子为弟弟豁出去的劲头。安徽定远农村出来的姑娘,从小家穷,爸妈条件差,她初中一毕业就出去打工挣钱养家。早年她在服装厂干过杂活,后来跟人学卖烧饼,手艺学到手后自己摆摊,慢慢攒起本钱。生意做稳了,她把赚的钱基本都往家里送,特别是弟弟那边,从上学到工作,全靠她出力。弟弟比她小五岁,家里重男轻女的思想挺重,她就把责任全扛在肩上。结婚后,她和丈夫一起卖饼,生了儿子,本来日子过得还行,但她总把钱往娘家倾斜,丈夫看不下去,两人闹矛盾,最后离婚,孩子跟着爸走了。她呢,没纠缠,继续卖饼,十二年下来攒了上百万,全砸在弟弟买房买车上。这事传开后,网友们议论纷纷,有人觉得她傻,有人说这是传统观念作祟,但她自己挺淡定,就这么干了。
说起潘晓梅的打工经历,得从她离开学校说起。初中毕业那年,家里经济紧巴巴的,爸妈年纪大了,弟弟妹妹还小,她没法继续念书,只能出去挣钱。先是进服装厂,干些缝纫打包的活儿,工资不高,但总算有点进项。干了没多久,她转行学烧饼,跟一个师傅学手艺。那师傅教了她揉面烙饼的技巧,她上手快,很快就自己干起来了。起初是街边小摊,推着车子沿街卖,风吹日晒的,收入不稳,但她咬牙坚持。渐渐地,熟客多了,她攒的钱开始寄回家,帮爸妈交医疗费,也供弟弟上学。弟弟读书的费用基本是她出的,从小学到大专,全包了。弟弟毕业后,先学了修车,她又出钱买工具和学费,让他学成手艺。后来弟弟去外地打工,她觉得不放心,又叫他回来,一起管烧饼生意。她开了分店,让他接手打理,自己继续主店。这样一来,弟弟有工作有收入,她觉得心里踏实。
结婚是家里人张罗的,她和丈夫都是卖饼的,婚后两人合作,生意有点起色。一年后生儿子,因为户口问题,儿子回老家上学,她夫妇也跟着回去,继续在安徽开店。为了扩大生意,她还花钱学了新品种的饼,店里顾客多了,每天卖得火热。那时候一家三口挤在小屋里,日子虽苦但凑合。可问题出在钱上,她总把赚的钱往娘家送,先是接爸妈过来住,妈安排了份零工,爸的病带去上海和南京看,花了不少。丈夫起初没说什么,但后来发现她对弟弟的投入太大,就开始有意见。
她给弟弟买了129平方米的房子,花了五十多万,还配了车,总共上百万。分店也直接给了弟弟管。她自己呢,衣服几年不换新,家里东西也省着用。丈夫觉得这不公平,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儿子上学费都得抠着花。两人为此吵了好几次,丈夫直说不能总这么偏向娘家,得有点分寸。她坚持己见,认为弟弟是家里独苗,得让他站稳脚跟,全家才能好过。矛盾越积越多,丈夫最后提出离婚,她同意了,签字走人,孩子判给丈夫。她离婚后,没时间纠结这些,把精力全扔到店里,每天早出晚归,卖饼卖得更卖力。
离婚那年,她正好三十出头,店里生意正旺,但她没给自己添置什么,就这么单着,继续攒钱。没了家庭牵绊,她干活更起劲,从凌晨四点起,到晚上十点才歇,四年下来,又攒了一百多万,全给了弟弟。弟弟那边,房子车子都有了,工作也稳当,她觉得值。网上有人拍视频采访她,她说等弟弟结婚了,再考虑自己。这话一出,网友炸锅了,有人叫她“伏弟魔”,说她太极端,牺牲自己和孩子太不值。有人分析这是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从小她带弟弟长大,感情深,觉得弟弟好才是家好。她弟弟也回应了,说姐姐从小照顾他,供他读书工作,他很感激,不会白吃,会帮她干活,也希望她找个合适的人。但现实是,弟弟到现在还没结婚,她妈急得头发白,她也跟着操心。弟弟每天帮店里忙,早起揉面,招呼客人,出力不少,但核心还是她一个人顶着。
这事闹大后,媒体报道了不少,极目新闻和济南时报都有提,基本是基于她的采访。潘晓梅自己没多解释,就说生活是自己的,别人不理解也没事。她继续卖饼,店里两家,一家主店一家分店,弟弟管分店,她管主店。收入稳定,但她花销小,基本都存着或给家里用。离婚后,她和前夫没再联系,孩子那边她偶尔寄点钱,但不多,主要精力在弟弟上。网友评论两极,有人觉得她可怜,被家庭观念绑架,人生白搭;有人说这是真情,姐弟如手足,她选择了这条路,就得认。说到底,这反映了农村一些家庭的现实,重男轻女让女孩从小背锅,长大还得继续。潘晓梅不是个例,网上类似故事不少,但她这百万砸下去的规模,确实少见。她卖饼十二年,从小摊到店面,靠的就是这份韧劲,但也让人感慨,个人幸福呢?她好像没多想,就这么过着。
更新时间:2025-09-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