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到!国内“嫌弃”的月饼,在国外居然成了顶流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一提到中秋节,第一印象就是吃月饼。

然而,对于现在的国人来说,月饼是真的不好吃。

其中,被大家吐槽最惨的当属五仁月饼,他被年轻人调侃为“黑暗料理界的鼻祖”,甚至有公司把“不发月饼”当作中秋福利来宣传。

然而,就在我们对月饼“爱搭不理”的时候,这块小小的圆饼,却在大洋彼岸杀疯了。

在国内被我们戏称为“月饼刺客”的五仁月饼礼盒,在亚马逊上摇身一变,标价60美元,折合人民币400多块,是国内价格的三倍。

在德国,一个平平无奇的流心奶黄月饼,能卖到25欧元。

TikTok上,一个叫中秋挑战的话题,播放量冲破了18亿次,无数外国博主对着镜头,小心翼翼地切开一个月饼,满脸都是发现新大陆的惊喜。

这冰火两重天的景象,简直让人怀疑人生。

我们避之不及的“甜蜜负担”,怎么就成了外国人眼里的“东方神饼”、一盒难求的“顶流单品”?

国内的“失宠”:从文化符号到“人情债”

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月饼在国内,尤其是年轻人心中,地位越来越尴尬。

几十年前,物资匮乏,一块高油高糖的月饼,是难得的美味,是全家团圆时最甜蜜的念想。它承载的,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但现在,时代变了。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月饼的功能悄然发生了转变。

它不再是单纯的食物,而更像一种“社交货币”,一种每年中秋必须履行的“人情债”。

你送我一盒,我回你一盒,一来一回,月饼堆积如山,最后大多逃不过被遗忘在角落、直至过期的命运。

这种功能上的异化,直接导致了情感上的疏离。更要命的是,传统月饼的内核,也与当代人的生活理念产生了激烈冲突。

第一个让人受不了的就是口味。

以五仁月饼为例,那里面曾经标志性的青红丝,那种又硬又涩的口感,加上大块的冰糖颗粒,成了无数人的童年阴影。

它在国内的口碑崩塌,几乎成了一种集体记忆。

另一点是健康观念的冲击。

在今天这个全民追求“低糖、低卡、养生”的时代,传统月饼“高糖、高油、高热量”的三高属性,简直就是健康杀手。

京东之前有份报告就指出,超过73%的国内消费者在购买月饼时,会首先关注配料表。

大家不是不爱过节,只是不想为了一个仪式感,牺牲掉辛苦维持的健康KPI。

当传统月饼还在原地踏步时,流心奶黄、冰淇淋、小龙虾等各种新奇口味的“新势力”早已崛起,它们更懂年轻人的味蕾,也更符合社交媒体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挤压了传统月饼的市场。

于是,国内月饼销售额曾出现连年下滑14.3%的窘境,也就不足为奇了。

海外的“逆袭”:从食物到“文化盲盒”

就在国内市场一片“冷遇”之时,月饼的出海之路却走得“量价齐升”。

你可能会以为,这不过是卖给海外华人,赚点“乡愁钱”。

一开始确实如此,但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苏州老字号稻香村的数据显示,他们的月饼销往近5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消费者里,非华裔的比例已经占到了四成。

月饼,正在从“乡愁消费”变成一种真正的“潮流单品”。

这背后的第一个引爆点,是社交媒体的催化。

TikTok成了最大的功臣。

外国博主们花样百出的开箱和试吃视频,极大地激发了全球用户的好奇心。

他们不像我们,背负着对五仁月饼的历史包袱。在他们眼里,切开一个月饼,就像打开一个“文化盲盒”。

流心奶黄爆浆的瞬间,能引来一片“Wow”的惊叹;切开五仁月饼,看到里面丰富的坚果馅料,他们不会想到青红丝的涩,反而会觉得“用料好足,口感好丰富”。

这种巨大的反差感,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

更重要的是,月饼在海外被赋予了全新的价值。

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甜点,而是被塑造成了一个承载着东方美学和团圆理念的“文化伴手礼”。

中国企业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聪明。

比如,有的月饼礼盒设计成了故宫文创款,包装上印着嫦娥奔月的精美图案;广州的陶陶居,甚至推出了一款“音乐月饼礼盒”,打开盒子就能播放粤曲,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商家们不再只是卖月饼,而是在输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一种东方的生活美学。

对外国消费者来说,他们花几十甚至上百美元,买的不仅是舌尖上的味道,更是这份独特的文化体验和社交资本。

“脱胎换骨”:一场精心策划的自我革命

月饼能在海外“封神”,绝非偶然。它背后,是一场从产品到技术的彻底“自我革命”。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当属五仁月饼的“逆袭”。

这个在国内被群嘲的品类,到了国外,竟然成了香饽饽。原因何在?改良。

出口的五仁月饼,早已不是我们记忆中的样子。

企业们精准地进行了“降糖去油”处理,去掉了那股齁甜和油腻感,同时增加了坚果的烘烤香气。

改良后的五仁月饼,口感层次丰富,坚果风味浓郁,反而正中欧美消费者的下怀,他们觉得这很像他们平时吃的能量棒或者圣诞季的果仁蛋糕。

更有趣的是,五仁月饼因为馅料复杂,含有麦麸、多种坚果、蜂蜜等多种过敏原,在包装上需要标注密密麻麻的成分提醒,这反而成了一个“梗”,被外国网友戏称为“横扫欧洲的东方神秘力量”,充满了反差萌的戏剧效果。

除了对传统口味的改良,精准的本地化创新更是关键。

广州酒家针对迪拜市场,开发了符合当地口味的椰枣莲蓉月饼;南侨食品则推出了迎合欧美市场的黑巧克力夹心月饼。

这些创新既保留了月饼的形态,又巧妙地贴合了海外味蕾,打破了“甜腻厚重”的刻板印象。

甚至,连吃法都被创新了。

加拿大的消费者,会把月饼掰碎,夹在两片冰淇淋中间,做成“月中三明治”。

这种自发的食用场景创新,标志着月饼已经开始融入当地的饮食文化,而不再是一个需要正襟危坐品尝的“节日限定”。

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背后强大的技术和供应链支持。

为了保证规模化生产下的口感,稻香村等企业采用了“手作+智能”的融合生产模式。

为了让月饼漂洋过海后依然新鲜,苏州稻香村研发了“冰膜”保鲜技术,将保质期从60天延长到了120天。

同时,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也功不可没。

RCEP协定的生效降低了关税,让中国月饼在成员国更具价格优势。

各地海关也开设了“绿色通道”,实施优先查验,让月饼能够快速通关,赶上中秋的黄金销售期。

数据显示,在这些便利措施下,月饼的报检批次曾飙升175%。

光环之下的隐忧:出海之路并非坦途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月饼出海已经是一片坦途。但实际上,光环之下,挑战依然严峻。

最大的拦路虎,就是海外各国严格且复杂的法规壁垒。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就在2023年,欧盟的快速预警系统就曾通报中国出口的月饼,因添加剂二氧化钛超标,导致上万吨产品被退回,损失惨重。

许多国家对月饼的成分有着极为严苛的限制。

比如,美国、加拿大、英国、马来西亚等国,都禁止或严格限制含有蛋黄、肉类的月饼入境。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引以为傲的蛋黄莲蓉月饼在海外很难见到踪影。

欧盟甚至要求,月饼包装上的糖含量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这些“技术壁垒”意味着,每一款出口的月饼,背后都需要大量的研发和测试成本。

其次,市场教育的成本依然高昂。

虽然月饼已经破圈,但对大多数西方消费者来说,莲蓉、豆沙这类馅料依然陌生,普遍的反馈还是“太甜”。

有调查显示,只有31%的欧洲人表示愿意尝试咸蛋黄,不少人吐槽其味道“像腌鱼”。

此外,对于像广州酒家这样的老字号来说,尽管境外营收增长了41.6%,但仍只占总营收的4.6%。

这意味着,出海业务目前更多是战略布局,尚未成为真正的利润支柱。

同时,它们还要面对哈根达斯、半岛酒店等国际品牌的跨界竞争。

月饼在国内外的这出“冰与火之歌”,其实是中国文化与全球化市场深度互动的一个绝佳缩影。

它告诉我们,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包袱。

当我们抱怨它“老土”、“不健康”时,它通过巧妙的自我革新,在另一个舞台上找到了新的知音。

它也证明了,真正的文化输出,不是声嘶力竭的口号,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

当一个产品能够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受、喜爱,甚至玩出新花样时,它所承载的文化也就真正地生根发芽了。

来源:出海新变量|售价翻数倍、出口快速增长,月饼在海外市场找到存在感

2025-09-30 21:38·第一财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8

标签:美食   月饼   国内   文化   坚果   莲蓉   消费者   传统   口感   市场   海外   社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