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国庆档期,向来是中国电影市场的“黄金周”之一,然而,回顾今年国庆档,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市场表现似乎并未达到业界的高预期,甚至可以说“被泼了冷水”。
根据国家电影局及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档电影票房(10月1日—10月7日)最终收入于约18.35亿元,相较于2024年的21.05亿元,同比下滑约13%,观影总人次和场均人次也同步下降,处于近五年国庆档的低位。尽管年度总票房仍在持续增长,但国庆档的收缩态势,无疑引起了整个电影产业的重视和思考,毕竟,像春节档《哪吒2》这种现象级的爆款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结合影院市场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两大问题值得关注:
影院市场的寒意从何而起?是短期现象,还是未来趋势?
LED电影屏的高光优势为何难以在此时发挥作用?出路何在?
作为传统线下娱乐的核心场所之一,电影院市场表现受宏观环境、技术演进、内容供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包含娱乐竞争方案、消费者观影习惯,电影内容、市场供需,运营成本、盈利结构等。
外部竞争与观影习惯改变
电影院诞生以来受到过几次冲击:早期的DVD、电视以及当前的手机,甚至还有创造了“第三生活空间”的智能汽车,其中根本与消费者观影习惯直接相关。
从这个层面观察,目前手机对影院的影响空前的广泛且深远,可以说永久地改变了消费者的娱乐习惯,用户大都愿意被大数据的推荐牵着走。随着消费者“宅”成常态,家庭影音系统的高端化,以及逐渐兴起的家庭剧院也对电影院的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创造了“第三生活空间”的汽车也正在分流电影院的观众。随着智能驾驶相关技术的成熟,智能座舱的个性化、场景化与交互化需求持续强化,目前已有不少汽车配备影院模式、车载投影仪、全景天幕和高品质音响等,甚至前排座椅可以完全放倒,形成“移动大床”或联通空间,在便捷性、定制化与私密性方面完胜电影院,例如小鹏P5的“23小时智能第三空间”。
短视频与碎片化娱乐也侵蚀了影院市场。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占据了大众大量的碎片时间,培养了用户即时满足、快速切换的娱乐习惯。相比之下,耗时长、需提前规划、且需要付费的影院观影便失去了吸引力。
简单来说,在观影成为一种选择而非刚需的时代,电影院的“非必要性”风险被无限放大,而影院方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走出一条与手机、汽车智能座舱等差异化的路线。
内容与市场供需问题
影院的核心是优质内容,然而,过去“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的模式不再是票房保证,若一部电影缺乏关联性和急迫性,观众就缺乏走出家门的动机。再看短视频,其在宣传上能制造爆点,但同时也带来了切片式剧透和过度营销,可能提前消耗了观众的观影热情,冲击了电影的完整性体验。此外,由于优质内容的创作和发行面临较高的风险,优质内容供给不稳定,票房遇冷便也在预料之中。
运营成本与盈利结构
对于当下的影院经营者而言,高昂的运营成本与微薄的利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本方面,日常情况下,影院需要承担租金、设备折旧与维护成本、人力成本等。而盈利结构上,影院的收入主要依赖票房分账和非票收入(卖品、广告等),但大片对票房分账比例集中,因此,影院主要赚取后半段的利润;加上广告客户投放减少,以及卖品客单价持续降低,非票收入增长乏力,导致整体收入减少。
在影院市场陷入困境之际,作为目前公认的下一代影院显示技术,LED电影屏因具备超高亮度、纯净色彩(DCI-P3色域覆盖)、无限对比度(真黑)和超长寿命等独特优势而被寄予厚望,已成为多家电影院转型的必选项,并且得到政策的支持。
譬如,2024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印发《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推进电影放映技术自主创新,启动大规模实施影院LED屏放映系统更新计划。在此背景下,2024年电影屏安装数量迎来高峰。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市场电影屏安装量高速成长,推动全球安装量达到80台,其中,中国市场占比约8成。这一快速成长的态势持续延续到今年,据LEDinside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2025年落地的LED电影屏数量已超70。

然而,本应推动影院突破困境、提升观影体验、实现差异化竞争的LED电影屏,在当前环境下,并未能真正将“高光”优势体现出来,商业化进程受到了明显的阻碍。
供给端,尽管LED电影屏在全球范围内的安装数量正呈现快速成长的态势,但其在整体影院市场的渗透率仍较低。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调研数据显示,全球现有20多万块影厅屏,其中巨幕有3万余块。相较于庞大的传统荧幕存量,目前落地的LED电影屏只是冰山一角。并且,这些LED电影屏多集中在影院旗舰店、品牌示范厅或VIP厅,作为营销和技术展示的窗口,而非主流放映设备。
需求端,LED电影屏的市场接受度低,影院观望情绪浓厚。一方面,影院及消费者对于LED电影屏的独特性及其带来的沉浸式视觉体验方面的认知不足;另一方面,影院市场整体盈利能力下滑,影院方资金压力大,而LED电影屏作为高投入的新技术,初始购置成本远高于传统的数字投影系统,影院难以在短期内筹措大量资金进行大面积的技术换代。不仅如此,投资回报周期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归根结底,这亦是LED电影屏当下生产成本高以及产业生态链不健全的结果。
成本方面,相对于商显屏,影院级别的显示屏对亮度均匀性、色域、对比度、功耗等性能以及良率有着更严格的要求,意味着从材料和器件的选择到品质管控,成本均有所增长,导致整套系统成本高昂。
产业链生态方面,LED电影屏与内容制作以及后期的配套之间的生态链还没有融合打通。举个例子,当前LED电影屏供应商会面临一个问题:没有内容的情况下,产品难卖出去;没有屏的情况,内容方不制作。因此,硬件厂商需要提供整套方案,形成硬件与内容与软件的闭环。
此外,LED电影屏的非观影场景应用未充分挖掘,例如在非电影放映时段用于电子竞技、企业发布会、演唱会直播等,可增加影院的非票房收入。然而,大多数影院尚未有效整合这些多元化运营模式,导致LED显示屏的多功能性优势没有被充分转化为经济效益。
不进则退,不变则汰。“未来的电影院,将不仅仅是电影放映场所,而是基于沉浸式体验、强IP、分享社交的综合娱乐空间。”LED电影屏先行者之一——时代华影总经理陈卫军在2025 TrendForce集邦咨询自发光显示产业研讨会上如是说。从硬件厂商或者方案商的角度来看,影院市场的破局之道可从技术升级、内容创新、场景拓展三大方向切入。

技术升级
LED电影屏的出现,是继胶片到数字放映机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实现了从反射式到直显的质变,其在影院市场里的特有优势具体体现在:高对比度、高亮度与HDR。
对比度方面,LED屏的极致对比度可达30,000:1至60,000:1,意味着关灯状态下能实现真正的纯黑,若配合定制的内容,可营造出裸眼3D或悬浮3D的奇特效果。当观众看不到显示介质本身时,播放的3D图像便仿佛真正悬浮在空中,极大地增强了沉浸式体验和空间感。

悬浮3D效果(时代华影拍摄)
亮度方面,LED屏的峰值亮度可达300nits,除了改善困扰多年的3D晕暗问题之外,更能支持在亮场下播放,为影院从“熟人社交”向兼容“生人社交”提供了技术支撑。当环境灯光亮起,影院便能承载更多分享、互动和社交的活动,例如赛事直播、演唱会直播、企业发布会等。
HDR方面,高动态范围(HDR)技术能够更真实地还原场景,使亮部更亮、暗部细节得以保留。但在实际应用中,HDR制版技术只是工具,导演的创意才是核心。只有当内容真正需要HDR,如印度歌舞片在光影和色彩上的大胆运用,才能带给观众“眼前一亮”的观影体验。简单来说,技术必须服务于内容。
不止产品性能,产品规格的发展趋势也表明LED电影屏在不断贴近影院升级的需求。近期,中影影管启动了中影国际影城焕新计划,重点将现有CGS中国巨幕影厅改造为CINITY及CINITY LED影厅,具体将依据相关标准,定制化改造16米、20米及23米等不同规格影厅,于国庆前后在全国多地影城陆续上线。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观察,自2025年第四季度起,中国市场16米、20米的大屏安装量明显增多,全年合计超过50%。
另值得关注的是LED电影屏透声技术。与传统银幕时代在后方布置音箱不同,LED电影屏不透声,这也成为其进入影院市场的主要障碍之一。不过,经过数年的研究,LED电影屏透声技术逐渐取得突破。目前,中影科技、洲明科技、南京洛普、时代华影以及利亚德等厂商已在透声屏领域开花结果。总体而言,目前LED透声技术主要采用微孔穿透式设计,在LED模组或灯板上精密布置微米级透声孔,实现全面透声,确保音响效果。

此外,LED的模块化和无机房特性,打破了DLP在电影放映技术上的长期垄断,也为影院运营带来了成本和空间上的优势。
内容创新
如上提及,像HDR技术需要匹配合适的电影场景,当下的单部电影IP已很难将消费者从各种信息茧房中拉出。未来,能有效拉动年轻人进入大屏幕的,将是基于比赛、演唱会等具备强粘性的内容IP,以及一种全新的内容形态——基于AIGC生成的“个人IP”内容。AIGC为内容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未来的影院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商业大片,目光还可以投向沉浸式婚礼、生日会等高频、个人化的消费场景,实现充分的情感交流。
场景拓展
未来的影院应该是一个“内容+场景”的综合式娱乐空间。技术升级和内容创新,最终将落脚于大屏幕软硬件拓展场景边界。除了传统的电影放映之外,影院将整合电影空间、比赛空间、演唱会空间、电竞直播、沉浸式歌剧和音乐会直播等多种功能。而这样的一个多元化的体验空间,将打破传统影院的社交壁垒,支持亮场下举办企业活动、主题派对、甚至定制的私人活动,从一个熟人社交的场所,转向一个兼容生人社交和熟人社交的开放平台。
影院市场的寒意,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成为技术创新的催化剂,技术成熟之后逐步带动市场回暖。而无论是技术的演进还是消费者习惯的改变,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影院的转型也势不可挡。这场革新将基于沉浸式体验的核心诉求,以LED显示屏为技术支撑,以AIGC打通内容瓶颈,以不止于电影的多元功能拓展场景边界。
基于这个方向,时代华影、利亚德、洲明科技等相关厂商也已经开始围绕硬件、内容与算法着手构建生态链,推动LED电影屏的落地应用。
其中,时代华影已通过“技术响应+定制开发+价值交付”,在海外实现了首个AIGC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华夏利亚德焕影岛LED电影空间逐步推进“影院+多元内容”创新场景运营,目前已落户全国26个影厅;洲明科技正在持续探索AI+LED在影视创作、文化IP衍生等领域的应用,推动LED电影屏在文旅、商业等领域的应用,目前其全系列LED电影屏均已实现商用,并且,通过技术优化和规模效应,LED电影屏成本已较去年有所下降……
除了上述企业之外,三星、LG、Sony、京东方晶芯、奥拓电子、青松光电、南京洛普和阿尔泰等LED厂商以及中影巴可、中影光峰等方案商也在积极布局影院市场,推动成本的下滑。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全球LED显示屏市场展望与价格成本分析》报告(了解报告>)预估,2025年全球LED电影屏的安装数量预计可达140台,年增75%。结合硬件商与方案商的布局态度与发展进度来看,LED电影屏的产值有望保持高速成长。尽管规模仍较小,但2025年电影院LED显示屏的市场规模有望成长至3,600万美金,年增60%。
成本方面,据业内人士透露,当巨幕面积越大时,LED电影屏系统与投影系统的价差越小。鉴于此,随着LED电影屏朝向更大尺寸的方面发展,其在成本上的障碍将逐步降低。
未来,随着AI技术与LED显示技术,以及内容创新与场景拓展的进一步融合,一个完善的影院新生态将加速向大众消费市场走来。
文:LEDinside Janice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