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产量连跌八年,龙头增速创十年新低,年轻人为何集体不买账?

白酒曾经是中国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硬通货”,无论是宴请宾客、商谈合作,还是亲朋聚会,总少不了那几杯烈酒助兴。

然而,时至今日,白酒行业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

别看以往高端白酒动辄一瓶难求、价格节节攀升,如今的市场早已今非昔比。

不仅龙头企业的业绩增速降到新低,整个行业也正经历着产量、销量、利润“三连降”的艰难时刻。

其实,白酒行业的拐点早就埋下了伏笔。

如果把时钟拨回到十几二十年前,白酒风光无限,产量一路高歌猛进,企业数量也是连年增长。

那时候,白酒不仅是餐桌文化的代表,更是政务和商务场合的“硬通货”。

但随着一系列政策出台,公款消费被严格限制,宴请场合大幅减少,高端白酒的热度逐渐冷却。

原本撑起半壁江山的政务和房地产消费突然断崖式收缩,白酒企业顿时失去了最重要的“靠山”。

再加上这几年年轻人对于白酒的热情大幅减退,白酒行业的压力可想而知。

现在的年轻人喝酒,更看重的是口感和氛围,啤酒、果酒、预调酒更受欢迎。

白酒的辛辣刺激和酒桌文化,已经很难打动新一代消费者。

即使有些品牌下了很大功夫去做推广、做新品,也很难真正“圈粉”。

不少酒企为此绞尽脑汁,推出低度酒、光瓶酒,甚至跨界联名饮品,就是想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

但想让白酒重新成为年轻人心中的“潮流饮品”,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更让人头疼的是,白酒行业还面临着产能过剩和库存高企的难题。

过去高歌猛进的产量,带来了如今堆积如山的库存。

市场需求却不断萎缩,导致酒企卖酒越来越难,很多企业的业绩出现了明显的负增长。

即使是龙头老大,也难逃业绩承压的命运,白酒价格“高台跳水”已经成为常态。

其实,白酒在中国的历史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悠久。

早些年,黄酒才是主流,白酒的普及不过是近几代人的事。

中国人自古就爱喝酒,古代诗人动不动就是“千杯不醉”,但其实说的是低度的黄酒。

白酒真正走红,是在近现代。

经历了战乱、产业政策的扶持,以及市场化浪潮的冲击,白酒才一步步坐上了行业“头把交椅”。

尤其是在政策红利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年代,白酒借着政务、商务、餐饮等多重场景的东风,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可惜好景不长,市场环境的变化让行业很快迎来了拐点。

政策收紧直接影响了高端白酒的流通渠道,房地产市场的降温也削弱了白酒在一些重要场景的消费需求。

与此同时,消费观念的转变和饮酒习惯的多元化,让白酒的“群众基础”被不断稀释。

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白酒的吸引力远不如从前了。

面对困境,白酒企业也在积极自救。

有的加快产品创新,推出适合年轻人口味的新品;有的跨界和饮品、咖啡进行合作,希望用新鲜感吸引目光;还有的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试图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尽管如此,传统白酒出口的占比依然很低,短时间内难以成为行业的“救命稻草”。

各家企业都在努力寻找新的出路,期望能够熬过这段“阵痛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美食   不买账   新低   白酒   龙头   产量   年轻人   集体   行业   硬通货   企业   饮品   高歌猛进   政务   拐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